詩人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海南儋州市峨蔓鎮鹽丁村就有一座座石頭房子面朝大海,野花常開。可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那些石頭小屋,一座座都飽含著歲月的滄桑。
圖文|南沙貝貝 編輯|小琴臺
鹽丁村,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與鹽有關的村莊。據說村子的先祖是宋代移民,從有著悠久歷史的帝都鹹陽到達這裡生活,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生產技術----製鹽,並把這技術結合這裡遍地火山巖石製作了適時的製鹽生產工具和工藝流程,並代代相傳,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鹽丁村鹽田的總面積達2000多畝。約1300多個由火山巖製成的鹽槽散落其中,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每當夏季猛烈的太陽照射的時候,就是鹽工們熱火朝天的製鹽的良機,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場面熱鬧非凡。
一條石路通向港灣內,小漁船拋錨在岸邊,除了製鹽之外,鹽丁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漁船在近海捕魚補貼生活。
曾經的富足,讓每一戶製鹽人都在海邊製鹽場內建有小石屋,用以堆鹽倉庫和存放工具,甚至居住。
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鹽鹼侵蝕,小石屋漸漸坍塌,滿目殘牆斷臂展現在我們眼前。
日新月異的時代,讓鹽丁村的手工作坊逐漸沒落,基本消失。村裡面那些勤勞的鹽丁們據說散落在四面八方,許多鹽工靠在城市的邊緣拾荒度日。富裕的鹽丁村漸漸變成了一座貧困村,無盡的鄉愁就在這面朝大海中飄蕩---- 貧困、荒蕪和隨地糞便籠罩著村子。
我們的車子行進在火山石的村落中,鹽丁村在海灣深處,找到它必須經過其他村子,所謂路通財通,鹽丁村在許多年的捍衛交通權的保衛戰中損失慘重。如今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早已跨越了這個困擾,並初步規劃了特色鄉村遊。我們順利的把車子開到了古鹽田旁。
放眼望去,一座古樸淳厚的鹽田展現在眼前。鹽槽大小不一,鹽泥呈褐色,烏黑烏黑的火山巖散落在被遺棄的鹽田中不規則的堆放,石頭縫生長出頑強的植物野草。
仙人掌亭亭玉立,紅樹林鬱鬱蔥蔥,海潮拍打著石岸,瓦頂破損的小石屋石牆依然挺立。濃雲滾滾中,完好的小石屋堅強的對來客施展著玄武巖的魅力,黝黑圓潤,氣孔密布。
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小石屋那些五花八門的的門鎖。透過這些門鎖,我們看到了鹽丁們質樸善良的美德。
滄桑中帶著裂變,裂變中帶著懷舊,懷舊中帶著期待。這就是今天鹽丁村的寫照。
還沒有看夠?快來點擊下面的精彩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