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上的誤解,真是躲不掉呀 |CBNweekly

2021-02-24 第一財經YiMagazine


到時候屏幕對面的人理解出了偏差,只能自己負責任咯。

最近,一篇《90後朋友圈社交禮儀》在朋友圈裡傳開,裡面列舉了新時代年輕人在微信上的社交公式。比如論捧場程度:哈哈=滾,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笑;論敷衍程度:嗷嗷=噢噢<哦哦<哦……可以說是很會心一擊的微妙小法則了。

但反過來說,其實這些法則沒有那麼普世,適用範圍也沒那麼大,說穿了不過是語氣詞通貨膨脹,未必就是所有人都遵循的鐵律。所以有的時候,自己的意思沒有被get到也是必然。

沒辦法,有時候社交網絡的法則更新得太快。就像那個「笑cry」表情,去年統治世界的還是眼角兩滴眼淚的版本,今年就被一隻手掩面的那個取代了。還有著名的「呵呵」,現在可以算是社交網絡最重的話了,但5年前,人家還只是一個單純表達附和和笑聲的詞。

一不小心沒跟上潮流,就有可能產生誤解。有同事平時聊天用語都緊跟潮流,但不知為什麼在「呵呵」問題上慢了一拍,微信群裡說個笑話,突然回復一句「呵呵」,不寒而慄。後來有一次,當面看到她發「呵呵」的時候真的在開心地笑,就釋然了,甚至還有些懷念那個呵呵和哈哈只是單純擬聲詞的時代。

其實,不單是中國,外國朋友也經常因社交網絡上的誤解而困擾。《紐約時報》曾寫過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男生新交往了一位女友,對方發來「我想快點見你」然後配上高跟鞋、跳舞的女人、一杯酒的表情,男生回復了一個大拇指。這段關係,卒。女孩評論說:我向他表達了熱情,但他的回覆像在回一個哥們兒。

最常見的誤解還是在長輩與小輩之間。比如在emoji的發源地日本,最早使用顏文字的是女高中生,流行開來後,長輩們為了顯年輕,也來嘗個鮮,成功的話會被評價為可愛、有趣,但失敗了就會被說「噁心」。這個標準實在太微妙了。所以,如果一位嚴肅的大叔,突然開始使用可愛系的表情,給人家一些機會,調整一下你自己的適應性,別一頓嘲諷把人家的積極性打消了。

很多我們自以為的慣用語和慣用表情,在不同地方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別。比如那坨便便,最早出產於日本,用來祝人好運,因為在日語中「大便」和「運氣」的讀音很像。到了國外,就變成了……好吧,各種意思。

BBC就報導過,一個英國翻譯公司索性招聘了一位emoji翻譯,專門翻譯不同國家的emoji。看來網絡時代,巴別塔依然消除不掉。

就像英國哲學博士朱利安·巴吉尼的書名所說,《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所以,凡事不要想當然,畢竟在這個社交網絡時代,誤解真是躲不掉。

遇到誤解和被誤解,最好還是寬容一些。長輩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時候別吐槽,突然使用潮流表情的時候也別一驚一乍。畢竟社交網絡上,聲音、表情、語氣都傳達不到,信息容易失真。當然,如此情況下慢慢互相試探,不是也很有趣嗎?

如果真遇到了厲害的誤解,那就,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結束對話吧。

 網絡聊天避免誤解小Tips

總之就是儘量讓自己變得禮貌一些吧。

「哈」和波浪號


不想生硬拒絕的時候特別管用。

「deadline能再晚一周嗎?」「不行哈。」

「這份方案能再改一稿嗎?」「我已經下班了~」

有趣的是,其實生活裡很多人不這麼說話,也說不清那個波浪號是個什麼語氣。總之用了就能委婉地「打個哈哈」。

波浪號也是個微妙的技巧,個數也需要斟酌,用少了可能意思不到位,用多了有點肉麻。

許是因為太好用了,最近「哈」有點像抗生素,有泛濫的趨勢。翻開聊天記錄,在一句話後面加個「哈」的可能有上百條。怎麼講,有種馬上要變成前浪的感覺。

您和你


社交網絡(尤其是微信)逐漸變成工作工具,這個麻煩就來了。對那些平等而陌生的工作關係人到底該怎麼稱呼?對於不擅長說「您」的南方人可困擾了。平時說話「你」也挺尊重了,但變成屏幕上的字就生硬起來。有時候不得不想方設法省略「你」或「您」。

最難的是尋找那個從「您」切換到「你」的時機。一個可供參考的小技巧大概是:「×××您好……上面說的內容我發一封郵件到你的郵箱可以嗎?」作為一個龜毛的社交不能者,累。

PS:據說北京人還有第三人稱的敬詞「怹」,讀作tan,一聲。

慎用句號

尤其是單個。——單個句號的那種冷峻的殺傷力,還是謹慎動用為好。

當然,還有一種風格比它更酷——電報風。沒有標點符號,全部用空格表示。「知悉已回復」,感受一下。

很多人把3個句號當省略號,但用多了也有風險,明明沒有表達那種淡淡的無奈,但是順手就把3個句號發給了正跟你熱烈討論某話題的朋友。

凡事先自己搜搜

看到不明所以的新梗時,最好自己先查一下。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裡,冒失地問「為什麼你們今晚都吃雞呀」,是不是會拉低自己人設的智商水平?其實說不定屏幕對面也是剛學會這個梗,正熱乎著呢。


「敵不動我不動」


如果對方是個發默認表情的人,你最好還是忍住別發那些自定義表情。如果對方上來就鬥圖,那你也可以放飛自我了。如果覺得對方放得太開,也記得別表現出來,默默地觀察就好。要是對方開始使用886,那你就可以回到「:)」模式了。

有位朋友在某個工作群裡待了幾天混熟了,有天脫口而出「甲方爸爸來啦」,對方直接回了一句「你是誰的女兒」。這就很尷尬了。

總之,在沒有了解對方的style時,還是謹慎一些。


家中常備中老年表情包


真不是為了嘲諷,有的時候是管用的。「為友誼乾杯」「有緣千裡來相會」「謝謝你的花」,多麼簡單明了。那些卡通動物的表情包,有時候真不知道具體要表達什麼意思,對長輩們用的時候,也難免產生歧義。所以,備幾個中老年表情包,沒錯的。

用多了說不定還會上癮哦。

別不捨得加doge

經常見人微博上打嘴仗,語帶嘲諷地說反話,結果暗示不夠充分,被「友軍」誤傷。這時候就得加個doge的狗頭表情,一個還不夠,最好三個,明顯一點,不然總有人看不出來。

分清楚那些笑容

基礎款的微笑、斜著眼的微笑、臉上泛紅暈的微笑、留著眼淚的微笑、咧嘴笑、哈哈大笑。那些小圓臉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很多時候真是說不清,跟它的出現次數、位置、上下文都有關。

尷尬又不失禮貌地結束

好棒!棒棒棒!哇!

親測好用。

別問人豆瓣帳號

有的人喜歡所有的內容同步在每個社交平臺,但這恰好是有的人最不喜歡的事。所以,如果別人不主動提及,千萬別問對方其他社交平臺的帳號,尤其是豆瓣。知道了也不要關注,關注了也不要說。Don't ask,don't tell.

秒回和等一會兒


在線聊天什麼時候秒回、什麼時候放置一陣再回復,也是一門學問。有情商的做法當然是再忙也要快速回復一句,表示已讀。當然有的時候沉默也表達了我可能不太想理你。

不過,在別的社交網絡上又有新的法則,比如LINE有顯示「已讀」功能,那些看到了但不想回復的心思,很快就暴露出來了。

及時私聊


在一個大聊天群裡兩個人互相聊天超過10個回合的,就可以考慮私聊了,即使自己不覺有什麼不合適,但對方可能不這麼想,即使你們雙方都不這麼想,但別人會這麼想。有時候最好還告訴大家一聲,你們已經在私聊了。

就像國外航空公司在飛機降落時提醒的那樣,飛機落地滑行時,不使用手機不是為了安全,而是為了不打擾身邊的人。

關掉微信的好友驗證


一個有效保護隱私的辦法。聽上去好像有點意外?但的確如此。當加你的微信不需要驗證時,隨便誰掃了你的二維碼,或是添加了你的微信號、手機,都可以直接與你對話,但這時候對方並不是你的好友,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你可以選擇讓對方成為好友,或是不成為,對方也不知道這一點。你們可以正常地對話,此時微信對你來說就是一個單純的通訊軟體。一個很好的區分工作和真·朋友圈的辦法,順便避免了分組的困擾。

別交叉話題


太容易出現歧義啦。在一個群組裡,同時討論一個明星的八卦和朋友的近況會出現一下情況:

「你們看了今天早上那個前女友更新的微博了嗎?」

「聽說她換工作了,去了哪兒?」

「一家創業公司。」

「為什麼?」

「7個月打胎?」

「太惡劣了。」

……這個在推理小說裡有個專門術語,叫敘述性詭計,生活裡還是別亂用了。

還有種情況,一個人正在講一長段話,分成好幾條,這時就別去插入了。當然長篇大論的朋友最好也速戰速決,大家都等著呢。

手機屏幕朝下


和不在多人群組裡私聊一樣,即使你不在乎自己的因素,但別人真的不太想看你新收到的消息。所以還是屏幕朝下吧。最好就別在消息提醒裡顯示消息內容了。

 那些生活中的

「你以為你以為的並不是你以為的」事

除了社交網絡上,生活中的誤解也很多。

那裡和老地方


我的東西放那裡你幫我拿一下。今天老地方見。

——那裡是哪兒?老地方又是哪兒?我跟你有交情,但真的不知道啊。


甜與鹹


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做成鹹的,也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做成甜的。而且都別再「居然有人喜歡甜/鹹的」,just enjoy it or shut up.

沒關係


這3個餐廳吃哪個?沒關係。

這3個方案選哪個?沒關係。

幫我個忙好嗎?沒關係。

真的不明白「沒關係」是什麼意思啊。

你是××人,那你一定會××吧

很多東北人不會滑雪。很多上海人不吃大閘蟹。湖南人也有分得清l和n的。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肖文杰

《第一財經周刊》主筆,關注汽車、製造業、城市商業

xiaowenjie@yicai.com

相關焦點

  • 俄羅斯新法:社交網絡上禁止罵人
    俄羅斯新法要求,社交網絡中帶有淫穢言語的帖子和評論必須被清理。同時,社交媒體平臺有義務識別並刪除對社會、國家及其標誌、憲法或政府機構「明顯不尊重」的信息。【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新社3日報導,從2月1日起,俄羅斯「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保護」法律修正案正式生效,根據規定,俄羅斯社交網絡上禁止出現淫穢和罵人的髒話。俄羅斯「工作」招聘網站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71%的俄羅斯人對禁止在社交網絡上出現髒話表示贊成,29%支持社交網絡言論自由的受訪者表示反對。
  • 馬特·達蒙:生命值得花費上千億美元去救援|CBNweekly
    1998年他出演《拯救大兵瑞恩》,「大兵」馬特·達蒙就在扮演一個「被拯救的豬隊友」;到了《星際穿越》,男女主角穿越幾萬光年去救這位博士;到了《火星救援》,整部影片裡所有人、所有機器和所有錢,都是為了救他——一個滯留在火星上的太空人。不過不想當導演的演員不是好編劇,看看這位哈佛畢業生怎麼機智地聲明佔領」被營救「市場。
  • 年輕人真誠發問:「不玩遊戲不打麻將不健身,我還有社交嗎?」
    綜藝將目光對準明星的宅居生活,網絡上極簡社交的人群也日漸走紅……從前人們崇尚群體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今尤其在年輕人當中,簡單的人際卻更受推崇。該不該去社交?這個問題的分歧越來越大。或是為了脫單,或是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或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總而言之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社交是個好東西,但是太難了。比如線下桌遊、線上遊戲、健身,就被公認為社交三大場合。然而對於許多人而言,他們確實不喜歡麻將劇本殺狼人殺,玩遊戲也被人噴成狗,至於健身?你怕是對快樂肥宅有所誤解。
  • 時光機 |社交網絡:越熱鬧越孤獨
    電影《社交網絡》中,最打動人心的一段是這樣的——律師問馬克:「你到底知道不知道,你侵犯了我委託人的利益?」馬克沒理他,只是轉過頭,盯著窗外,一臉寂寞地說:「下雨了。」滿頭銀髮的律師又問:「你是認為我剛才說的,不值得你關注嗎?」馬克很實誠地回答:「是的。」然後又轉過頭,望著窗外的雨。
  • 【爭議】法國連鎖商店出現「反難民」廣告,社交網絡上炸了鍋
    圖片來源:20分鐘報近日,法國運動用品連鎖商店迪卡儂(Decathlon)貼出的一則廣告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網民熱議。這則廣告原本面向打獵愛好者。 圖片來源:推特由於受到這些來自網絡的壓力,迪卡儂方不得不作出回應。
  •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傳記電影:社交網絡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就是關於小扎的傳記影片《社交網絡》正所謂因禍得福,馬克的舉動引起了溫克萊沃斯兄弟的注意,他們邀請馬克加入團隊,共同建立一個社交網站。與此同時,馬克也建立了日後名聲大噪的「Facebook」。
  • 一隻雞刷屏全球社交網絡,但這些彩蛋都是中國人玩剩的…
    >」(掉福字)、「發年終獎」(掉鈔票)其實,除了微信,海外的社交軟體們在慶祝中國春節這件事上也是有煞費苦心的。Facebook, Twitter都暗藏著雞年彩蛋!即使你身在國內不方便使用也沒關係,圈哥今天就帶你看看這些國外的社交軟體都是如何玩轉中國年的。
  • 給18屆 社交網絡上,如何「錯誤」地撩學長/姐
    在嗎,在我理解裡,等於「鞋哥,我閒著無聊,也不知道要問你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同樣閒著的話,我不嫌棄你可以和你聊聊哦!」 沒空!有空我也裝成沒空的樣子!!! 就想知道我在不在?在了你想聊什麼? 開放個人信息是網絡上成為朋友的結果,請不要以為這可以拉近距離,可以嗎? 三、不做自我介紹 有很多同學加我好友的時候,備註是「我是似水流年」。。。。。 請問,這個名字有什麼意義?這個人是誰,他是幹什麼的?你信不信我分分鐘忘記你是誰?
  • 從抵制樂天說起,社交網絡是否讓人更團結
    從抵制樂天的網絡民族主義說開來,但今天我們不討論如何理智愛國,以及網絡民族主義的嬗變形式與發展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令我感興趣的是,一個對政治事件並不關注的人,或者一個韓流文化愛好者,會因為社交網絡上大量爆發的抵制韓國的言論而動搖甚至改變立場嗎?換句話講,社交媒體到底是加速了人們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的趨同,還是加速了它們的分化?
  • 被壁咚的小浣熊,真是太沒人性了!
    我是一隻愛乾淨的小浣熊,雖然我們乾脆麵種族都挺愛乾淨的,但是我和它們不一樣!我有潔癖好嗎,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 BBC英語:社交媒體上的我...
    我不確定。總之,今天節目的主題是網絡身份。如今有很多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nstagram,他們各不相同。問題是,當我們使用不同的數字平臺時,我們是不是使用不同的身份?這些推文、貼子、熱門標籤對我們的語言和心智有什麼影響?And psyche means mind.Well, it’s messed with my mind.
  • 古天樂突然宣布訂婚,網絡上被古仔炮轟這個笑話有點大
    晚,女演員謝安琪在香港紅館舉行了個人演唱會,演唱會期間,朋友古天樂出現在大屏幕上,一開始,古天樂正在模擬播放財經新聞,視頻結束時,古天樂突然說: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網友評論:閆興武: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帆風順:別的不說,必須給這個村幹部點讚妖妖靈:怎麼還有如此懶惰的人,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純屬扶不上牆的爛泥巴!慧凝居士:這種玩意,蒸不熟煮不爛,就是和諧社會給他們慣的!喝酒不蒙圈兒:這種人 就該窮死 白瞎那小黃狗了  小尾巴搖的和風扇似的低空飛行:扶的了貧扶不了懶花開花落:唉。。。信仰都沒了。活著不如行屍走肉李雷。:無力回天了,還特麼兒子呢?
  • 《億萬富翁扎克伯格》:高分電影《社交網絡》的原型,Facebook的成長故事!
    >點擊本頁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觀看影片↓↓↓2010年,大衛·芬奇執導的一部叫做《社交網絡《社交網絡》給人們的印象是深刻的,影片中的故事也大都是真實的。不過,電影畢竟是藝術化了的生活。影片中那個「陰險、狡詐」的「程序猿」扎克伯格與現實中的扎克伯格還是不一樣的。
  • AUCA活動 | 社交網絡:構建人際關係,創造更多機遇
    AUCA主題活動社交網絡:構建人際關係,創造更多機遇
  • 敏感、沉默...那些摘不掉的標籤
    ;2.9%的亞裔學生曾受到網絡欺凌,其中62%的亞裔美國學生報告,他們每月在網絡上被欺凌兩次。  最近,一篇來自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Kevin Gin的論文讓更多人注意到了亞裔群體面臨的「欺凌」問題——他在研究過程中採訪了各個種族人群,發現亞裔經常被看作是「外人」,此外,社交媒體也常常會有嘲弄亞州人的現象。
  • 以為煙囪是造雲的工廠.小時候誤解的那些事,笑著笑著就扎心了
    最近日推上興起一個話題「小時候誤解的那些事」,網友們紛紛搬出自己的回憶:「以為肯德基爺爺的四肢是這樣的。」 (把領結當成了四肢)「以為這是製造雲的工廠。」「一直以為維修車站驗票機的人,會躲在機器裡面幫大家驗票(當時IC卡還沒普及)。」
  • 冬至 養生切記「躲」為上!
    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 「躲」才能養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為此時,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 特魯多的「假眉毛」被川普嚇掉了?
    但特魯多受人關注的地方,永遠是他那張帥氣精緻的臉龐,以至於他的「眉毛居然掉下來了」這樣奇葩的話題,都能在社交網絡上火一把。事情發生在6月7日特魯多與法國總理馬克龍進行聯合記者會上,有網友發現視頻中的特魯多有點異樣,確切來說他的眉毛有點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