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屏幕對面的人理解出了偏差,只能自己負責任咯。
最近,一篇《90後朋友圈社交禮儀》在朋友圈裡傳開,裡面列舉了新時代年輕人在微信上的社交公式。比如論捧場程度:哈哈=滾,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笑;論敷衍程度:嗷嗷=噢噢<哦哦<哦……可以說是很會心一擊的微妙小法則了。
但反過來說,其實這些法則沒有那麼普世,適用範圍也沒那麼大,說穿了不過是語氣詞通貨膨脹,未必就是所有人都遵循的鐵律。所以有的時候,自己的意思沒有被get到也是必然。
沒辦法,有時候社交網絡的法則更新得太快。就像那個「笑cry」表情,去年統治世界的還是眼角兩滴眼淚的版本,今年就被一隻手掩面的那個取代了。還有著名的「呵呵」,現在可以算是社交網絡最重的話了,但5年前,人家還只是一個單純表達附和和笑聲的詞。
一不小心沒跟上潮流,就有可能產生誤解。有同事平時聊天用語都緊跟潮流,但不知為什麼在「呵呵」問題上慢了一拍,微信群裡說個笑話,突然回復一句「呵呵」,不寒而慄。後來有一次,當面看到她發「呵呵」的時候真的在開心地笑,就釋然了,甚至還有些懷念那個呵呵和哈哈只是單純擬聲詞的時代。
其實,不單是中國,外國朋友也經常因社交網絡上的誤解而困擾。《紐約時報》曾寫過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男生新交往了一位女友,對方發來「我想快點見你」然後配上高跟鞋、跳舞的女人、一杯酒的表情,男生回復了一個大拇指。這段關係,卒。女孩評論說:我向他表達了熱情,但他的回覆像在回一個哥們兒。
最常見的誤解還是在長輩與小輩之間。比如在emoji的發源地日本,最早使用顏文字的是女高中生,流行開來後,長輩們為了顯年輕,也來嘗個鮮,成功的話會被評價為可愛、有趣,但失敗了就會被說「噁心」。這個標準實在太微妙了。所以,如果一位嚴肅的大叔,突然開始使用可愛系的表情,給人家一些機會,調整一下你自己的適應性,別一頓嘲諷把人家的積極性打消了。
很多我們自以為的慣用語和慣用表情,在不同地方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別。比如那坨便便,最早出產於日本,用來祝人好運,因為在日語中「大便」和「運氣」的讀音很像。到了國外,就變成了……好吧,各種意思。
BBC就報導過,一個英國翻譯公司索性招聘了一位emoji翻譯,專門翻譯不同國家的emoji。看來網絡時代,巴別塔依然消除不掉。
就像英國哲學博士朱利安·巴吉尼的書名所說,《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所以,凡事不要想當然,畢竟在這個社交網絡時代,誤解真是躲不掉。
遇到誤解和被誤解,最好還是寬容一些。長輩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時候別吐槽,突然使用潮流表情的時候也別一驚一乍。畢竟社交網絡上,聲音、表情、語氣都傳達不到,信息容易失真。當然,如此情況下慢慢互相試探,不是也很有趣嗎?
如果真遇到了厲害的誤解,那就,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結束對話吧。
網絡聊天避免誤解小Tips
總之就是儘量讓自己變得禮貌一些吧。
「哈」和波浪號
不想生硬拒絕的時候特別管用。
「deadline能再晚一周嗎?」「不行哈。」
「這份方案能再改一稿嗎?」「我已經下班了~」
有趣的是,其實生活裡很多人不這麼說話,也說不清那個波浪號是個什麼語氣。總之用了就能委婉地「打個哈哈」。
波浪號也是個微妙的技巧,個數也需要斟酌,用少了可能意思不到位,用多了有點肉麻。
許是因為太好用了,最近「哈」有點像抗生素,有泛濫的趨勢。翻開聊天記錄,在一句話後面加個「哈」的可能有上百條。怎麼講,有種馬上要變成前浪的感覺。
您和你
社交網絡(尤其是微信)逐漸變成工作工具,這個麻煩就來了。對那些平等而陌生的工作關係人到底該怎麼稱呼?對於不擅長說「您」的南方人可困擾了。平時說話「你」也挺尊重了,但變成屏幕上的字就生硬起來。有時候不得不想方設法省略「你」或「您」。
最難的是尋找那個從「您」切換到「你」的時機。一個可供參考的小技巧大概是:「×××您好……上面說的內容我發一封郵件到你的郵箱可以嗎?」作為一個龜毛的社交不能者,累。
PS:據說北京人還有第三人稱的敬詞「怹」,讀作tan,一聲。
慎用句號
尤其是單個。——單個句號的那種冷峻的殺傷力,還是謹慎動用為好。
當然,還有一種風格比它更酷——電報風。沒有標點符號,全部用空格表示。「知悉已回復」,感受一下。
很多人把3個句號當省略號,但用多了也有風險,明明沒有表達那種淡淡的無奈,但是順手就把3個句號發給了正跟你熱烈討論某話題的朋友。
凡事先自己搜搜
看到不明所以的新梗時,最好自己先查一下。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裡,冒失地問「為什麼你們今晚都吃雞呀」,是不是會拉低自己人設的智商水平?其實說不定屏幕對面也是剛學會這個梗,正熱乎著呢。
「敵不動我不動」
如果對方是個發默認表情的人,你最好還是忍住別發那些自定義表情。如果對方上來就鬥圖,那你也可以放飛自我了。如果覺得對方放得太開,也記得別表現出來,默默地觀察就好。要是對方開始使用886,那你就可以回到「:)」模式了。
有位朋友在某個工作群裡待了幾天混熟了,有天脫口而出「甲方爸爸來啦」,對方直接回了一句「你是誰的女兒」。這就很尷尬了。
總之,在沒有了解對方的style時,還是謹慎一些。
家中常備中老年表情包
真不是為了嘲諷,有的時候是管用的。「為友誼乾杯」「有緣千裡來相會」「謝謝你的花」,多麼簡單明了。那些卡通動物的表情包,有時候真不知道具體要表達什麼意思,對長輩們用的時候,也難免產生歧義。所以,備幾個中老年表情包,沒錯的。
用多了說不定還會上癮哦。
別不捨得加doge
經常見人微博上打嘴仗,語帶嘲諷地說反話,結果暗示不夠充分,被「友軍」誤傷。這時候就得加個doge的狗頭表情,一個還不夠,最好三個,明顯一點,不然總有人看不出來。
分清楚那些笑容
基礎款的微笑、斜著眼的微笑、臉上泛紅暈的微笑、留著眼淚的微笑、咧嘴笑、哈哈大笑。那些小圓臉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很多時候真是說不清,跟它的出現次數、位置、上下文都有關。
尷尬又不失禮貌地結束
好棒!棒棒棒!哇!
親測好用。
別問人豆瓣帳號
有的人喜歡所有的內容同步在每個社交平臺,但這恰好是有的人最不喜歡的事。所以,如果別人不主動提及,千萬別問對方其他社交平臺的帳號,尤其是豆瓣。知道了也不要關注,關注了也不要說。Don't ask,don't tell.
秒回和等一會兒
在線聊天什麼時候秒回、什麼時候放置一陣再回復,也是一門學問。有情商的做法當然是再忙也要快速回復一句,表示已讀。當然有的時候沉默也表達了我可能不太想理你。
不過,在別的社交網絡上又有新的法則,比如LINE有顯示「已讀」功能,那些看到了但不想回復的心思,很快就暴露出來了。
及時私聊
在一個大聊天群裡兩個人互相聊天超過10個回合的,就可以考慮私聊了,即使自己不覺有什麼不合適,但對方可能不這麼想,即使你們雙方都不這麼想,但別人會這麼想。有時候最好還告訴大家一聲,你們已經在私聊了。
就像國外航空公司在飛機降落時提醒的那樣,飛機落地滑行時,不使用手機不是為了安全,而是為了不打擾身邊的人。
關掉微信的好友驗證
一個有效保護隱私的辦法。聽上去好像有點意外?但的確如此。當加你的微信不需要驗證時,隨便誰掃了你的二維碼,或是添加了你的微信號、手機,都可以直接與你對話,但這時候對方並不是你的好友,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你可以選擇讓對方成為好友,或是不成為,對方也不知道這一點。你們可以正常地對話,此時微信對你來說就是一個單純的通訊軟體。一個很好的區分工作和真·朋友圈的辦法,順便避免了分組的困擾。
別交叉話題
太容易出現歧義啦。在一個群組裡,同時討論一個明星的八卦和朋友的近況會出現一下情況:
「你們看了今天早上那個前女友更新的微博了嗎?」
「聽說她換工作了,去了哪兒?」
「一家創業公司。」
「為什麼?」
「7個月打胎?」
「太惡劣了。」
……這個在推理小說裡有個專門術語,叫敘述性詭計,生活裡還是別亂用了。
還有種情況,一個人正在講一長段話,分成好幾條,這時就別去插入了。當然長篇大論的朋友最好也速戰速決,大家都等著呢。
手機屏幕朝下
和不在多人群組裡私聊一樣,即使你不在乎自己的因素,但別人真的不太想看你新收到的消息。所以還是屏幕朝下吧。最好就別在消息提醒裡顯示消息內容了。
那些生活中的
「你以為你以為的並不是你以為的」事
除了社交網絡上,生活中的誤解也很多。
那裡和老地方
我的東西放那裡你幫我拿一下。今天老地方見。
——那裡是哪兒?老地方又是哪兒?我跟你有交情,但真的不知道啊。
甜與鹹
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做成鹹的,也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做成甜的。而且都別再「居然有人喜歡甜/鹹的」,just enjoy it or shut up.
沒關係
這3個餐廳吃哪個?沒關係。
這3個方案選哪個?沒關係。
幫我個忙好嗎?沒關係。
真的不明白「沒關係」是什麼意思啊。
你是××人,那你一定會××吧
很多東北人不會滑雪。很多上海人不吃大閘蟹。湖南人也有分得清l和n的。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肖文杰
《第一財經周刊》主筆,關注汽車、製造業、城市商業
xiaowenjie@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