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受欺凌群體」
的結論匯總於近年來的調查數據:
美國心理研究協會(APA)的數據顯示:17%的亞裔學生報告他們曾被欺凌,其中54%的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校園欺凌;2.9%的亞裔學生曾受到網絡欺凌,其中62%的亞裔美國學生報告,他們每月在網絡上被欺凌兩次。
學校犯罪與安全發布的數據顯示:11.1%的亞裔學生認為自己被欺凌的原因是族裔,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族裔,非裔美國人(7.1%)、拉美族裔(6.2%)。
「在紐約一個多種族的學校,亞裔美國學生所報告的各類口頭騷擾(如種族誹謗,嘲笑,戲弄)和身體傷害(攻擊或者財物被盜),都比其它族裔要多;一項加利福尼亞州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無論學校的族裔構成如何,亞裔都是受害最多的族群。」——來自僑報網數據
這些數據大多來自對學生的採訪,換句話說:亞裔學生是認為自己受到欺凌比例最高的群體。
是他們「太敏感」了嗎?
最近,一篇來自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Kevin Gin的論文讓更多人注意到了亞裔群體面臨的「欺凌」問題——他在研究過程中採訪了各個種族人群,發現亞裔經常被看作是「外人」,此外,社交媒體也常常會有嘲弄亞州人的現象。
長久以來,圍繞著亞裔群體的標籤總離不開「沉默」、「小團體」、「懦弱」,更願意在自己的圈子裡尋求安逸和認同,凡事不出頭,勤於工作、精於算計,竭儘可能的避開主流爭議。但在學校這個充斥著變動衝突的環境裡,沉默往往會引來欺凌和暴力,尤其是低年級。
在一本名為「American Born Chinese」的漫畫中就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一個年輕的中國男孩,
從位於舊金山的亞洲社區搬到白人社區
他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來自周圍人的誤解:同學討厭他的餃子午餐,認為他吃狗肉,他沒有朋友
在這種質疑、誤解中他開始走上自我厭惡和自我發現的道路,關於「我是誰」和「我想成為誰」
當他喜歡上了一個白人女孩,這種自我懷疑會讓他想要改變自己的髮型,像班裡其他受歡迎的男孩
沉著而不沉默
沉默的學生被欺凌,努力融入的就不會遭受偏見嗎?心理研究協會調查報告顯示,打破刻板成見的少數族裔更容易被欺凌。比如一個擅長運動的亞裔——因為運動往往是白人和非裔擅長的。
某種程度上,欺凌的存在是無可避免的,但「正常」的存在並不意味著要逆來順受得接受,不回應或者極端得反應都會成為一種刺激,讓對方變本加厲。
這種時候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沉著、冷靜」,跳出對方為你設下的全套,不去回應他欺凌或歧視的內容,而去制止欺凌本身,速戰速決不要糾纏或被激怒,因為那反而會正中他們下懷。
END
分享託福考試乾貨、公益講座、
託福最強提分輔導、各類留學資訊
請加二號鴨子pptoefl
戳公眾號「趴趴託福」關注我們,不錯過任何一條絕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