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生來就是校園欺凌者或受欺凌者。所有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我們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就如《少年的你》影片中,以魏萊為首的三個欺凌者因孤立和侮辱同學胡小蝶,間接導致其跳樓自殺,她們不僅沒有愧疚感反而找到下一個欺凌的對象——女主陳小念。之後開始對陳念言語侮辱、肢體暴力(拍裸照、剪頭髮),她們內心陰暗和扭曲的原因可以在其家庭環境中找到根源。
欺凌者魏萊:她的父母對其學習要求非常嚴厲,但因一次高考失利,她的父親一整年都沒有跟她說話。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不得不選擇了復讀,努力學習。但是父母的高期望、父親的不理睬都讓她的內心十分痛苦與焦躁,於是她將軟弱的同學胡小蝶作為出氣筒。而她懼怕陳念將自己的欺凌行為告訴警察,也是因為怕影響高考,再次讓父母失望。
另一個欺凌者:她的父親每天都會喝酒,喝多了就打她,她在忍受家暴的同時又不得不用弱小的身體把喝醉的父親扛回家,她內心的痛苦、創傷與壓抑也需要發洩,也是其成為欺凌者的主要原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都會讓孩子背負過多的壓力,產生心理障礙與欺凌行為。
二、學校原因
■學校方面:
一些學校只重視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處理學生矛盾時有偏袒行為,出了事又急於息事寧人。導致學生得不到公平對待與尊重,在學校沒有歸屬感,因而採用欺凌手段來發洩報復或引起關注。
■教師方面:
1.一部分老師因為害怕被扣上體罰學生的罪名而不敢對犯錯的孩子採取措施,造成學生不知畏懼、不知悔改。
2.還有一部分老師在學生出了問題後,不僅不積極與學生溝通,反而會言語辱罵,甚至體罰或毆打學生,無形中也為學生樹立了負面的教育榜樣,學生在不斷積累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同時,容易引發效仿行為。
■同學方面:
過重的學業負擔佔用了學生交流、交往的時間,同學之間只有學習成績和生活品質上的競爭攀比,多了一份冷漠和猜疑,卻少了重要的社交與合作,伴隨同學間的摩擦、負面情緒的積累,最終出現校園欺凌行為。
三、社會原因
■暴力影片、書籍、網路遊戲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擊性心理傾向。
■社會不正之風影響青少年是非觀。
■部分媒體過度過細再現犯罪經過。
■法律界定不清晰、懲戒不嚴。
■法制教育的缺失。
四、個體原因
■青春期,即小學後期到中學,是青少年暴力行為的一個高發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要適應身體向成熟的過度,一方面要適應繁重的學習任務,一方面又要適應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因此有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他們容易受到上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驕橫、偏執、自尊心強、嫉妒心強等心理,從而引發校園欺凌行為,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同時,青少年對於欺凌行為造成的後果及其嚴重性沒有清晰的認知。更有甚者,欺凌者包括面臨欺凌行為的旁觀者,也沒有意識到欺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因而在許多情況下欺凌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
《少年的你》影片中,老警察對年輕警察說,一群中學生將自己的一個同學活活打死。審問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們說,他們並不知道原來這樣打是會打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