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Bullying)一般被定義為個人或團體對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反覆、有意的攻擊行為。在這個行為的背後往往有著勢力的差別,比如體型的大小,社會地位的懸殊 (Olweus, 1993)。
欺凌行為可以是簡單的取外號,也可以是直接的身體攻擊。甚至一些情感關係的欺凌也可以算到其中,比如傳播謠言,有意疏遠或是故意忽視。在社交媒體普及的今天,欺凌行為還可以是數位化的,比如通過簡訊息、電郵、和社交網絡進行語言攻擊。
2015 年一項針對中學校園欺凌的研究表明,54.9%的中學生受到過校園欺凌(Zhu & Chan, 2015)。這個數據遠高於美國報導的數據30% (Nansel et al., 2001)。可見中國校園欺凌的嚴重性。
當然,導致中國校園欺凌和美國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的。因為集體主義的原因,在中國,被欺凌方更多的時候是「不和群」的那個,而不是單純的以大欺小的權力關係。比如,對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的研究表明,他們會對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群體而苦惱。他們經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認為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融入集體。
所以,中國式校園欺凌混雜著兩種基因——縱向上的權力差距和橫向上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校園裡,被欺凌的學生既可能是權利上的弱勢方(比如家境困難,身材矮小,成績落後),也可能只是表現得「與眾不同」(比如口音、穿著、行為上與其他人不同)。
校園欺凌的負面影響 02
所有被捲入校園欺凌的人都可能遭受長期的負面影響 (Vanderbilt& Augustyn, 2010)。
對欺凌的被害者來說,可能的不良影響有:
1. 社會地位低,自尊心差,總覺得自己不如人;
2. 容易變得敏感,在情感方面遭遇心理困擾的機率增高;
3. 自殺率增高;或在成人後, 患抑鬱症的機率增高;
4. 因為害怕被欺負,會發展出習慣性討好的人格特點,因此可能會被捲入虐待的感情關係。
施暴者也同樣會遭受不良影響:
1. 犯罪行為的發生概率高出40%,且輟學的比例比較高;
2. 隨著年齡增加,暴力的方式不再管用,容易被同伴疏遠,人際關係上存在困難;
3. 患抑鬱症和心理困擾的機率也會增高。
欺凌中旁觀者 03
除了施暴者和被害者,在面對校園欺凌的時候,常常在會有旁觀者的出現(bystanders)(Forsberg, Thornberg & Samuelsson,2014)。但不是所有的旁觀者都會持有一樣的態度和行動。
漠不關心的旁觀者
這些人會用道德脫離(moral disengagement),即用改變自己的認知從而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辯護與合理化。例如他們可能會重新定義欺凌行為,認為與更為嚴重的打砸搶相比,欺凌行為並不是很嚴重。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老師和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之前鬧一鬧沒多大事,又不是真把人打死了」。
或者,他們會反過來埋怨受害者,認為受害者「理應」受到這樣的對待。比如有些老師和家長會說「為什麼只有你被欺負,別人就沒事?肯定是你做了什麼事情先招惹他們了」。
但是,顯然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極度不合理的。這樣的合理化如果不及時被識別糾正,不僅對被害人來說是二次傷害,更容易為這些人今後的發展帶來障礙。比如在自己受到欺凌或者不公平的待遇時,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反而認同施暴者的作為,覺得自己是「活該」。
煽風點火的旁觀者
在欺凌進行的過程中,欺凌者的一些朋友可能會加入到欺凌的行為中,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也削弱了受害者獲得救助的可能。
就像之前的加州凌虐案中,除了主犯以外,多名從犯在整個施虐的過程中圍觀。她們不僅沒有對受害者感到絲毫的同情,甚至會起鬨,攛掇主犯進行更為惡劣的施暴。
這樣的旁觀者在中國的環境下尤為普遍。在集體主義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往往是有一個人加入了欺凌,就會慫恿、鼓動、帶領其他人跟風參與欺凌。這些旁觀者對暴力的接受程度與欺凌者是一致的,他們也會像那些漠不關心的旁觀者一樣通過各種合理化來為自己的欺凌行為開脫。
出手相助的旁觀者
這樣的旁觀者在中國大概還是佔少數,因為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做「出頭鳥」。但是,往往是來自於旁觀者的幫助,讓受害者的後續得到了積極的發展。這些人對欺凌事件的認知是準確的,他們沒有合理化任何的欺凌者的行為,這也有助於他們自我的發展。在今後即便自己遇到類似的境遇,也不會陷入自我貶低的怪圈中,會積極尋求外界的幫助。
發現和應對校園欺凌 04
很多情況下,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們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經歷 (Rettew &Pawloski, 2016)。不得不說,大多時候只有當受害者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心理疾病症狀,才會引起周圍人一定的重視。再加上一般來說,當受害者們向家長或是學校求助時,他們往往只是描述自己的身體症狀,而不會描述原因。所以,家長和校方需要更為密切的關注孩子的行為和心理變化,才能做到及時補救。
對於被欺凌者的教育誤區一
Don’t:當孩子和你說自己被欺凌了,懷疑他/她是否在開玩笑。
Do:尊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一般來說,孩子遭遇欺凌都會覺得自己很弱,有強烈的羞恥感,所以能及時把被欺凌的事情告訴家長需要一定的勇氣。如果不能確認欺凌的事實,可以用關心的語氣耐心詢問。一旦確認被欺凌的事實,需要第一時間表達共情,讓他們知道他們是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這樣欺凌的行為是有害的,並且認可他們說出來的勇氣。
對於被欺凌者的教育誤區二
Don’t:確認孩子被欺凌之後,擔心是否孩子也有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
Do:只要欺凌的事實存在,就需要告訴孩子被他人欺凌不是他們的錯。即便是在被欺凌之前發生過摩擦,暴力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因此為施暴者開脫。
對於被欺凌者的教育誤區三
Don’t:告訴孩子不要理會那些施暴者,儘量離他們遠一點。
Do: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如何直面欺凌者,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無法完全避開與欺凌者的接觸,而且故意忽視也不能幫助孩子預防欺凌行為的再次發生,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比較被動無力。當然,家長也不應該鼓勵小孩用武力的方式來抵抗欺凌,因為這相當於認同了施暴者的行為邏輯。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和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來預防欺凌行為的再次發生,比如如何減少和施暴者不必要的見面,如何儘快找到安全的有人陪伴的地方,如何向周圍的人求助,如何利用隨身攜帶的東西進行適當的自衛。
對於被欺凌者的教育誤區四
Don’t:孩子太小說不通,直接去找施暴者的家長理論。
Do:家長應該儘量避免與欺凌方家長聯繫,學校可以作為消息的傳遞者(或者三方一起)。很多中國的家長特別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受氣,甚至覺得正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靠山」,孩子才會被人欺負。所以,一旦出事,就氣勢洶洶的在學校門口堵施暴者及其家長。但這樣的方式反而激化了當前的矛盾,不僅引來更多人對被害者的評論和關注(這絕不是孩子想要的結果),也做出了一個錯誤的示範——把矛盾的焦點轉移到了原本無關的兩個人身上,而讓真正的問題核心得不到暴露。
對於欺凌者的教育誤區一
Don’t:輕描淡寫孩子的欺凌行為,想盡辦法合理化孩子的欺凌動機(比如就是開玩笑,不是誠心的)。
Do:雖然能理解每一個父母都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長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欺凌行為的本質是惡劣的,所以不論是什麼形式、什麼程度的欺凌,都需要教育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會傷害到他人,是不會被容忍的。家長的袒護極可能讓孩子覺得有了「靠山」,這只會讓孩子愈演愈烈。
對於欺凌者的教育誤區二
Don’t:無法想像自己的孩子會有欺凌行為,覺得他/她無可救藥。
Do:欺凌行為是不對,但出現欺凌行為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長在教育施暴者時,不能一味地斥罵,更需要去幫助孩子找到他/她欺凌他人的原因。比如說有時,孩子們用欺凌行為來適應(在新班級裡通過欺凌別人建立自己的掌控感和「地位」)。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可以讓這些孩子加入一些積極的活動,比如集體的體育活動或者合唱,讓孩子感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但也有時欺凌行為是因為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家庭暴力,壓力過大,或是被欺凌過。這樣的孩子可能就需要心理諮詢的幫助。
05
欺凌者固然有可恨的地方,但他們並不是無法改造,無法被原諒的。我們需要認識到,校園欺凌是一個嚴重而且普遍的事件,並不是普通的打打鬧鬧,更不是朋友之間的正常行為。不管是欺凌者,被欺凌者,或者旁觀者,所有被捲入欺凌行為的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很多研究都表明,幫助被欺凌者走出陰影的最好方式就是理解並且給予支持。但可惜的是,即便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一些校園欺凌行為,社會上也對此有一定的關注,學校對於欺凌的幹預措施,以及家長的應對方式,都還存在著很多誤區和不足。這就導致被欺凌的孩子總是如同深陷一個黑暗的泥潭,拼命向上伸著雙手,卻被無情的推開或者忽視。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問一句「你還好嗎」,就能讓他們感受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