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文明社會的教育之前,小孩並沒有善惡之分。他們有的覺得整人很好玩,有的覺得搞破壞很爽,卻不知這樣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傷害。而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對道德法則的認知過程。
愛玩網 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三個人朝你舉起拳頭,四十個人漠然地把頭別過去,這個無數次出現在校園欺凌題材中的橋段又一次在現實中上演:11月24日,北京中關村二小發生了一件學生欺凌事件,三名學生將被欺男童堵在廁所,並把裝滿廁紙的垃圾簍砸在後者頭上。事後被欺男童經醫生診斷為受害者中度焦慮重度抑鬱,處於應激狀態。事情之所以持續發酵,是因為學校在官方發布的聲明中將事件定性為孩子間的惡作劇,而非校園欺凌。這則聲明意味著本應充當保護學生角色的校方,竟也成了那別過頭去的人之一。
學校的態度固然讓人寒心,但事件發生後網上很多的聲音,卻讓人感到恐懼。對大部分人來說,不諳世事單純可愛的孩子們,是希望與光明的化身。可當欺凌真正發生在這個最單純的群體中時,「打回去!」「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卻成了網絡上呼聲最高的解決方法,像是每個人都迫不及待的把自己信奉的那套叢林法則推送給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一面感嘆著童真有多可貴,一面恨不得他們像《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蓮見一樣朝欺負自己的人捅上一刀,當抱著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多時,可想而知那些心智未開的孩子受到的影響會有多大。
「孩子」這個群體,總會讓人產生一種過於美好的幻覺,好像只要沒超過那個歲數,每個人都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可事實並不然,雖然身處和平年代,大部分的孩子能遠離戰爭的侵擾,但暴力、傷害、侵犯這些問題卻從來沒像如今這麼激烈地凸現出來。尤其當那些變味的童年通過藝術的手段演繹出來時,展現出來的真實與殘酷更是觸目驚心。這兩天正好二周目《Inside》,一款以小男孩為主角的遊戲,心有所感,所以盤點了幾款以小孩為主角的「致鬱」遊戲。雖然平時總幻想著遊戲能成真,但這一回,真心希望遊戲不要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