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算不上大片 的《薩利機長》靜悄悄的上映了,雖然其票房一般,但對我們安全人來說,卻是很值得一看。這部影片源自美國的一起真實的飛行事件。2009年1月15日,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的一架空客A320-214航班由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計劃飛往華盛頓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該航班為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飛機在起飛爬升過程中意外遭到黑雁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終機上乘客及機組共計155人不可思議的全部生還,無一傷亡。
該事件也被國際飛機界稱為「哈德遜奇蹟」,但奇蹟之所以發生,絕對不是偶然的,而《薩利機長》就真實還原了部分原因:機長長期的飛行經驗和嚴格艱苦的訓練,對於飛行工作標準的近乎偏執的堅持,從小在做飛行員的父親的影響下便對飛機及飛行駕駛的熱愛等等。
換個角度,我們從國際航空安全界大名鼎鼎的美國國際飛行安全公司的信條和安全訓練模式中也可看出部分端倪。
要教給他足夠全面的知識,讓他能夠熟練地掌握飛行中用到的一切知識。
要求掌握這些全面知識,不僅是為了能夠通過一兩次考試,而更是為了讓他能夠熟練地應用這些知識,甚至能夠同時處理兩三種相互交織的複雜的危險情況。
就像一個優秀的數學家,他既要掌握正向思維,也要懂得逆向思維,這樣他就能夠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他想要實現的那些事情上,而什麼時候放在他想要避免的那些情況上。
他必須接受各門學科的訓練,力求把未來因為錯誤操作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重要的操作步驟必須得到最嚴格的訓練,達到最高的掌握水平。
他必須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而不能過於相信他的記憶力。
在接受最初的訓練之後,他必須常規性地保持對這些知識的掌握:他需要經常使用飛行模擬器,以免那些應付罕見重要問題的知識因為長期不用而生疏。
《薩利機長》是部很值得也是很需要靜下心來看的小眾美國大片,而安全管理也需要我們時常能夠從日常繁雜的工作中靜下心來反思和總結。電影中有一個細節,當薩利機長受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質疑:他選擇在河流中降落到底是僥倖成功還是經過了嚴謹的分析後負責任的判斷?苦悶中的薩利機長在被調查期間一次晨練時,從隨身的錢包裡拿出了一行他父親留給他的小卡片,上面是一句話:寧可延誤,不要事故。我想,也正是這種對於安全飛行的深刻理解和時時的警惕和提醒,才讓薩利機長能夠創造國內外罕見的「哈德遜奇蹟」!
希望我們都能從《薩利機長》,從國際飛行安全公司的「飛行員六要素訓練系統」中,得到一點啟發。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事事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