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自主設計的大型客機C919圓滿完成了首飛,這也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後,第五個可以自行生產大型客機的國家。而經過幾十年的殘酷競爭,如今的世界幹線民機市場由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兩家平分,中國C系列客機抱著與它們三足鼎立的雄心,走出了打破格局的第一步。
然而,有些看不得自己國家取得半點成績的鍵盤俠們卻很快跳了出來,開始多方位多角度地對C919進行冷嘲熱諷。
可諷刺的是,美國的《紐約時報》這次卻站出來打了他們的臉。
原來,當昨天下午C919在上海成功首飛的消息傳出後,西方不少媒體都將此事作為正面積極的重大新聞來報導。
其中,美國的《紐約時報》就很客觀正面地向美國人介紹了C919成功首飛的意義:雖然中國的C919與已經在大型客機產業發展了多年的波音和空中巴士這兩家大型公司的飛機比起來尚存在一些差距,但對於一個40年前還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來說,C919的成功首飛展示了中國這個正在不斷崛起的工業強國的最新實力。
而《紐約時報》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該報的記者很清楚,即便C919的引擎和駕駛艙等一些系統部件是從國外進口,但建造一架大型民航客機,可不是某些中國的鍵盤俠以為的那麼簡單,並不是把零件拼在一起就能上天了。
比如,《紐約時報》採訪的一位專家就介紹說,哪怕飛機上一個鉚釘高出了一點,都會增加飛行時氣流對飛機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飛機會變得更加耗油。
所以,能夠自主製造出商用民航大客機,絕不僅僅只是拼接零件那麼簡單,這需要嚴謹的設計能力和精確的工業製造水平。這也才是為何《紐約時報》會通過C919的首飛成功,如此正面肯定中國工業實力的原因。
一個更好理解的例子是:我們都知道中國過去一直只是全世界的「代工廠」,設計和技術都是人家的。而如今,C919的首飛則標誌著中國人也掌握了設計和技術,不再是一個「代工廠」了。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採訪的幾位國外的民航專家已經認定中國的C919大型客機在安全性上是可靠的。
一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就表示,中國的民航安全記錄一直都很不錯,在過去10年只有過一起致命墜機事件。而C919的引擎和駕駛艙也有專業跨國公司的技術支持,進一步確保了飛機的安全性。
更何況,去年中國首架國產噴氣式客機ARJ21在正式交付使用之前,乘坐過它進行試飛的就有政府高官和製造該飛機的國企「中國商飛」的高管們,其中包括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工信部部長苗圩和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等。
不過話說回來,《紐約時報》雖然正面肯定了C919首飛成功的意義,但該報的一些客觀建議我們也應該聽聽。
比如,現在外界都在炒作C919將挑戰波音和空中巴士對於市場的壟斷,但《紐約時報》就提醒說,C919尚未經過商業飛行的考驗,在油耗和維護方面是否比波音和空中巴士更有競爭力也未知,而波音和空中巴士這兩家老牌民航企業都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在民航大型客機領域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
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美國的財經媒體「彭博社」。這家媒體採訪的專家也認為,C919短期內難以挑戰波音和空中巴士的地位,而且由於這兩家公司在市場中的根基很深,反而會導致C919在初期推廣時碰壁。
來源:環球時報(ID:hqsbwx),作者:耿直哥
本期編輯:胡洪江、趙雅嬌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