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貴州貴陽的周先生在遵義烏江乘獨木舟的時候,一不小心,將裝著防水袋的手機遺落在了水中。上岸後,憑藉著身為潛水員的職業嗅覺和對水流水速的判斷,周先生認為這種情況下找到手機希望渺茫,便重新補辦了一張電話卡,找回了之前的號碼。
萬萬沒想到的是,時隔8個月之後,今年5月4日,周先生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說,在烏江打漁時撿到了他的手機,並表示願意免費將他的手機寄過來。
「剛開始還以為是騙子」周先生說,經過溝通,他才想起去年遊烏江時掉的手機。「當時因為在水邊玩,所以給手機套了防水袋。而且平常我會習慣性地在手機殼塞一張名片,劉師傅就是通過名片上的電話聯繫上我的。」
更有趣的是,周先生收到快遞後發現,手機不僅完好無損,可以正常開機,裡面的內容也都很完整,還因為打開了定位功能,保留著最後使用的軌跡,記錄下了一部手機的『烏江漂流記』。」
關於此次奇遇的另一位主人公漁民劉師傅,周先生盛讚他「為人特別豪爽耿直,不僅溝通時沒有提任何要求,連快遞費都沒要,就連之後提出給一些費用以示感謝,還是被他拒絕了。」周先生表示,他打算過段時間再去烏江,帶點好酒,和劉師傅「侃下烏江的奇妙之旅」。
對於此番奇遇,網友們反應不一。
有的表示,主要是運氣不錯,遇到了好人↓
還有的說,是因為手機質量好↓
不過,大部分人的網友都在問:手機防水袋哪買的,要求同款↓
不過,在綠動君看來,這恰恰驗證了禁塑的重要性。
塑料製品,有著耐用、輕便、抗腐蝕、不易發黴發潮等諸多優勢,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其難以分解的特質,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隱患。
以一些常見的塑料製品為例,即便暴露在充足的陽光下,一個塑料購物袋仍然需要10-100年才能分解,牙刷需要500年以上,三明治袋可以持續長達1000年,菸頭可能要用1000年,尿布可以持續250年。
然而,當這些物體中的任何一個被埋在垃圾填埋場後,無法捕捉到一縷陽光時,它們的分解速度就會停滯,保持原狀,永久地保持不變。這就意味著,我國目前處理塑料垃圾的主要方式——填埋法並不能真正實現塑料垃圾的分解,是需要突破和改變的。
此外,即便是能夠分解,塑料也只會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塑料。微塑料的尺寸小於5毫米,但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很大。有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能夠被水生和海洋生物攝取,這首先會對生物本身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生偽飽腹感等。
另外,由於微塑料不易降解且輕質耐用,使它很容易在食物鏈中轉移,讓更多動物暴露在有害物質中,例如塑料中的有毒單體添加劑及其從周圍環境富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等。這些汙染物隨著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富集和食物鏈的傳遞,最終可能會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近幾年,報導海洋塑料汙染的新聞屢見不鮮。胃裡有40公斤塑膠袋的鯨魚被迫擱淺沙灘、頭上套著塑膠袋最終窒息的海鷗、鼻子裡插入吸管痛苦不堪的海龜……這樣的悲劇我們見得還少嗎?
更可怕的是,如今,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環境水域裡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人們在自來水裡也檢出了微塑料,2017年,美國一個NGO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自來水的微塑料檢出率達83%。
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塑料垃圾就在我們身邊,威脅著每一個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