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小年忙,
擦窗掃地淨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
多多美言迎吉祥。
記得兒時,每到小年,各家各戶的炮竹聲就響起,就知道春節來了。
如今依舊是過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許多。
其實節日沒變,變得是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重拾那些舊習俗,今年的年味,或許能夠更濃鬱。
【小年傳統】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民間,小年的習俗有很多。若細細品味,都不無道理。
古時,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那時,祭灶日的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習俗】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是盛大春節的序幕開端。
在小年,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乾乾淨淨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