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的右邊,一隻愛心箱旁邊放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凡60歲以下的來賓,請將茶水費投入愛心箱內。」
而呼呼冒氣的蓋碗茶、老煙杆的敲打聲和老哥子們拉家常的聲音,定格成該活動室風景。
愛心人士——建免費茶室
百善孝為先。
為了弘揚孝道,這裡不僅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茶水和藿香正氣液等防暑藥品,還倡導大家都能奉獻愛心,請60歲以下的喝茶者把茶錢都投入愛心箱。而在愛心茶館成立之初,一個「孝」字表達了組建愛心人士的意願。
2010年5月,愛心茶館正式成立。同年10月8日,剛滿48歲的鄭先生在這一天下午,他把自己的母親請到愛心茶館,坐在大大的「孝」字面前,當著自己家人的面,給老媽媽磕了三個大頭,感謝母親的生育、養育、教育之恩,當時母親連連擺手,直說不用,但是鄭先生堅持,「讓我在您還在世的時候,為您磕頭吧!」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動,為子女們示範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孝」字。 自從愛心茶館成立後,鄭先生82歲的母親劉婆婆就成了這裡的掌柜,除了每天來義務做些茶室的服務工作,劉婆婆還盡力去幫助有困難的老人。
84歲的陳婆婆是愛心茶館的常客,她因患病導致雙目失明。由於兒媳都要上班,接送陳婆婆的任務,就由劉奶奶負責,她每天拿起一截竹竿,一頭捏在自己手中,一頭放在了陳婆婆的手心裡。就這樣,她牽著陳婆婆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走就是3年。
愛心接力——免費茶室接班人
7年前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小兵與同村的村民鄭先生相遇,二人在交談中都表達出想回報家鄉的想法,於是二人自籌費用8萬餘元,在金橋鎮永和村開辦了一個為老人免費開放的「愛心茶室」。
十幾張方桌、數十把桌椅,茶香氤氳,笑聲滿堂,「愛心茶室」就這樣辦了起來。「平常沒事就過去打掃打掃衛生,重陽節還給老人們表演節目、贈送禮品。」
後來,由於劉婆婆年齡太大,不適合為姐妹們服務,雙流區九江供電所副所長李小兵接過了這根愛心接力棒。除了開辦愛心茶室,李小兵還和鄭先生自發成立了雙流敬老志願者服務中心。這支主要服務對象為敬老院老人的義工隊至今已經走過7年。「敬老院的老人習慣了用刀子剃光頭,我回家後就先用冬瓜皮來練習,用刀子去剃冬瓜皮外面的毛。第一次給老人剃頭時很緊張,生怕弄傷老人。」回憶第一次為老人剃光頭的情景,李小兵印象深刻。
父親的所作所為感染了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的李偉,去年暑假,他在父親李小兵的支持下在「愛心茶室」辦起了義務國學講堂。「免費教小孩子學國學,免費給孩子們提供茶水、糖果,放學後每個人還能領到一個蘋果。」
彭鎮——「愛心茶館」傳遞著正能量
彭鎮燃燈社區七組成立的「柳江愛心茶館」,是以四川人最習慣的喝茶聊天方式存在的,而它的發起人正是彭鎮燃燈社區七社社長姚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