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題目:Capital tax reform and the real economy: The effects of the 2003 dividend tax cut
論文作者:Danny Yagan
發表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5, No.12 (2015)
推文作者:李巖(中國人民大學2016級財政學碩博連讀生)
2003年5月28日,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籤署了就業與增長稅收減免和解法案(JGTRRA)。作為美國最重要的資本稅改革之一,這項稅改減少了聯邦股息稅,邊際稅率從38.6%下降至15%,並追溯至1月1日生效。這項法案的基本經濟原理在於:傳統理論模型認為股息稅減稅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資本成本,而投資行為與資本成本高度相關。因此,與這種理論相一致的,政策制定者和部分學者認為2003年股息稅改革刺激了短期產出。但本文認為,企業的產出是周期性的,因此很難從減稅帶來的效果中區分出經濟周期的影響。
這篇文章旨在通過構造對照組和實驗組來控制經濟周期以檢驗2003年股息稅改革的效果——改革是否實現了原有的政策目標,即增加企業投資和職工薪酬。具體來講,美國按照稅收目的劃分C類型公司和S類型公司,C公司和S公司面臨著相同的稅制結構,除了C公司要交股息稅而S公司不用。本文進行實驗設計的識別假設並非隨機分配C和S公司,二是設計C和S公司在除了減稅以外所有要研究的結果均有一致的趨勢:在相同的年齡、相同的規模、相同的產業、同在美國、並因此同受行業周期的影響;都面臨的相同的加速折舊等臨時政策優惠;在2003年以前的關鍵指標的趨勢都一樣。實證檢驗中,作者通過控制行業、年份和企業規模並進行加權以消除不同產業、不同規模帶來的隨時間變化的衝擊的影響。經過一系列的穩健性檢驗、異質性分析、內部外部有效性檢驗等,作者發現2003年股息稅改革對企業投資相對規模和職工薪酬並沒有影響。
本文試圖從彈性角度分析原因。現有文獻中,投資對1減去股息稅的彈性在0.21至0.41之間,是本文結果的2-5倍(本文估計彈性的置信區間上限為0.08)。作者認為投資對股息稅的彈性幾乎為0意味著要麼是資本成本對股息稅的彈性很小、要麼是投資對資本成本的彈性很小,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本文結合2003年股息稅改革的實際情況,從這兩個角度分別考察文獻中理論模型的設定、參數假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給出儘可能合理的解釋。但遺憾的是,作者並沒有解釋這種投資無效果的理論機理,也沒有分析職工薪酬為何也沒有效果的原因。至於為何投資對股息稅有彈性,這種彈性是如何影響的亦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這一點我認為是值得進一步完善的。總的來說,本文在對照組、實驗組構建的方法、實證檢驗過程的嚴謹性均值得我們系統學習,是一篇驗證政策效果不顯著的具有啟發性的文章。
值班編輯:陶新宇
「財政論文擷英」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師生團隊負責運營,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publicfinance_ruc@126.com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搜索微信號「財政論文擷英」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