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陪你聆聽菜導談經濟萬象的第10天
大家好,歡迎收聽菜鳥理財晨間新欄目:菜導日日談
今天是10月16號,給大家聊一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但又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的一個問題:
為何美國經濟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全球?
作為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美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領導地位的起點,得從二戰結束後說起。
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領頭羊,美國為推動經濟發展,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
之前的兼併,更多是美國大小企業之間的吞併和產業鏈的整合。
但在二戰結束後,美國企業掀起了又一輪兼併浪潮。而這正是美國經濟真正走向全球,佔據全球主要經濟地位的關鍵時期。
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伴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美國公司不僅加速了行業內的合併和吞併,形成壟斷性寡頭公司,也開始把業務範圍快速拓展到全球。
據統計,1956年世界最大的200家跨國公司中,美國有144家,佔70%以上。在這一時期,美國公司幾乎成為跨國公司的同義詞。
到了1971年,美國公司佔全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2%,可以說一手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這些跨國公司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範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
它們能根據全球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最終獲取龐大的利潤。
大名鼎鼎的波音公司,在二戰前後的主業不過是為美國軍方設計製造軍用飛機。
二戰結束後,波音很快轉型為民用航空的巨頭,並把業務範圍擴張到飛彈、衛星、太空梭甚至國際空間站,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商之一。
美國政策和經濟實體的全球影響,讓美元成為了國際貿易中的最為重要,普及率最高的結算貨幣。從而幫助美國建立起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全方面優勢地位,最終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美國的領導地位開始動搖。美國也一直對試圖挑戰它地位的後來者「虎視眈眈」,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然,也不會有今天中美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