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就在莽莽林海深處
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5年堅持堅守、不離不棄,建設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塞罕壩的溼地
野鴨的棲息地
塞罕壩秋景如畫
第一代創業者勾畫塞罕壩美好藍圖
「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這是55年來塞罕壩林場始終不變的職責使命。曾經的塞罕壩,物產富饒,牲獸繁育,是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清朝晚期,國勢衰微,為彌補國庫空虛,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開圍放墾,再加上日寇掠奪、山火不斷,到新中國成立時,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失去了這道生態屏障,內蒙古高原的流沙直接侵襲首都。1962年,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中央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在黨的號召下,來自18個省的369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工人組建了第一支創業團隊。55年來,三代塞罕壩人始終以造林綠化為崇高使命,矢志不夠植樹造林,不死不休。如今,塞罕壩從「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塞罕壩成為一面綠色屏障,為首都北京阻擋了寒潮和風沙。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是第一代創業者的傑出代表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代創業者艱苦生活寫照
艱苦創業,代代傳承。塞罕壩年平均溫度僅-1.35℃,僅零下20℃以下的天數達120天,年均積雪7個月。塞罕壩人不畏艱苦,迎難而上,啃窩頭、喝雪水、睡窩棚,在流沙中植樹,在荒漠上建場,艱苦創業的精神代代傳承,終於創造了「人逼沙退、綠蔭藍天」的偉大業績。
2014年,塞罕壩人獲得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於士濤,千層板林場場長。他是塞罕壩林場下屬千層板林場場長。大學畢業後他來到塞罕壩。爾後又把在北京工作的妻子動員到此安家紮根。
間伐作業點儲木場歸楞作業
在間伐作業點用小拖拉機轉運林木
在間伐作業點用小拖拉機轉運林木
間伐作業點作業場景
綠色發展,塞罕壩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55年中,三代塞罕壩人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112萬畝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創造了人間奇蹟。如今的塞罕壩,生態效益顯著。這裡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這意味著淨化空氣和淡水的效率更高。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間伐作業點小屋室內
拖拉機手
馬路上的標語時時給人警示
綠色發展,是塞罕壩人的精神。塞罕壩人是當代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塞罕壩精神成為我國綠色發展的旗幟。以塞罕壩綠色發展精神為標杆,中國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一定會創造出生態奇蹟,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森林中的防火隔離帶
林場進入了防火作業季。人們正抓緊時間收穫土豆,清理出防火隔離帶
掩映在大森林高山之顛的防火瞭望塔
9月10日至15日,我隨中國文聯「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美術攝影藝術家赴塞罕壩機械林場釆風創作,用數字相機攝下了塞罕壩的風光,塞罕壩人的風採。
塞罕壩秋色
一幅最新最美的圖畫:風力發電設備嵌於塞罕壩林海中
採摘野生菌
運草
割草機
來源:中國林業網
編輯:天東林管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