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家餐館開出的收據,在當地輿論和華人圈中引發軒然大波。
因為收據裡面的一個英文詞彙「Ching Chong 」(意為「中國佬」)是在模仿和嘲笑中文的發音,而其中所蘊含的美國史上「排華浪潮」等歷史因素,更加深了它的侮辱性。
那麼,這張引起關注和令人氣憤的收據,是誰開的?記者採訪了將收據上傳社交平臺的在美華人和涉事餐廳員工。
△視頻:記者採訪在美華人
周詩琪,是將這張「辱華收據」發到社交網絡上的人。她5歲隨父母來到美國,現在做公關工作,有兩個孩子。
在美華人 周詩琪:
「對中國人來說,『chingchong』是有指向性和種族歧視的。很多美國人覺得說『chingchong』是開玩笑的,但是這並不好笑。美國人對我們說『chingchong』,我們更不能一笑了之,我們要跟他們說不能這樣。」
跟很多華裔一樣,從小家裡的教育就是凡事忍讓,她也跟記者分享了華人亞裔在遇到類似事件的經歷。
記者:我知道你很小來到這邊,老一輩的華人亞裔碰到這種事,一般會怎樣處理?
在美華人周詩琪:他們會覺得算了,不要找麻煩,所以就不會出聲。我覺得這樣是錯的。因為你不出聲,他不出聲,大家不出聲,人家會覺得還可以欺負中國人。
記者:有沒有人覺得,你對這個事反應過度了,太敏感了?
在美華人周詩琪:這個不是敏感的東西,很多人會說你太敏感了,這是個小問題。但是你不出聲,大家不出聲,小問題就變成大問題。
周詩琪把這張收據發布到社交網絡上後,引起輿論關注。目前,涉事餐廳經理髮出了道歉申明,紐約市人權辦公室也表示會關注此事。
隨後,記者也來到了涉事餐廳採訪相關人員。餐廳的僱員表示,經理現在不在,而開具這張收據的女僱員在事情發生後,就被開除了。
華人在美國被歧視的根源,大多來自美國19世紀的排華法案。當年許多華人到美國尋找機會,白人就創造了許多羞辱和歧視華人的詞彙。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結束,但許多侮辱性的字眼卻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