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區最大五穀樹在哪裡?熱心培育和研究五穀樹的蟒南農家苑主人張永亮最近報料:鹽都區北龍港街道南龍社區的一株五穀樹,堪稱鹽城最大最古老。近日,他專程前往現場考察,並為如何養護和開發五穀樹支招獻策。
大樹屹立河岸邊
「這棵樹是我見到的最大的五穀樹。」近日,熱心研究五穀樹歷史的張永亮給鹽城晚報記者打來電話,說他在閱讀鹽都區一本村志時,無意間發現那裡有一棵生長多年、十分高大的五穀樹。「它在北龍港街道南龍港村,我想去現場看看。」
8月26日上午10時許,張永亮趕赴北龍港街道南龍社區,沿著一條古舊的「昌龍」巷,走到龍港河畔龍王廟,一株高大的五穀樹,就屹立在廟宇東牆外的河岸邊。遠遠望去,樹冠高過房頂,走近看,主幹粗壯,枝葉繁茂。張永亮用捲尺一量:根部直徑達一米五,在主幹一米七五處,分出兩根支幹,分叉處直徑為一米三。目測樹高,約有10米。
「與我這幾年到大豐、建湖、射陽、阜寧和亭湖區看過的五穀樹比較,這一棵最為高大,樹形也最為完好。」年過六旬的張永亮興致勃勃,對陪同前往的朋友們說:這棵五穀樹堪稱鹽城「五穀樹王」。
老樹滄桑多磨難
面對大樹,年近八旬的朱鳳章很感慨:「這棵五穀樹遭過不少災。」他回憶:1942年日寇掃蕩,為防龍王廟裡有埋伏,開炮炸毀廟宇,幸運的是,這棵樹卻沒被炸到。1958年秋,村裡的民工被調去挖王港河,因為缺少運河泥用的工具,這棵大樹被砍伐下來造獨輪車。奇異的是:從老樹根部又冒出新枝,並很快長成大樹。
參與編寫《南龍港莊志》的胡青槐老先生介紹:這棵五穀樹相傳為明朝初年,由當地進士胡勉從杭州帶回栽植,距今已600多年。「我小的時候,經常跑到廟屋頂上,摘五穀樹果子玩。」朱慶康老人說,老樹被砍伐前,比現在還粗,樹幹可容三人合抱。「它生命力強,56年又長這麼高了。」
胡青槐說:這棵五穀樹很有靈性,開花結果能預示當時形勢。當地老人們記得,抗戰時期,它曾連續10年沒有開花結果。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它恢復開花。被砍伐後,直到1978年春天,它又恢復開花結果,並且在春秋兩季開了兩次花。胡青槐說:國運昌盛百姓安寧,五穀樹就開花結果。
培育成林前景好
「這棵五穀樹長勢雖然健康茂盛,但結的果實卻不夠飽滿。」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後,張永亮發現谷穗狀果實偏小:可能是它生長在河岸上,雖然主幹挺拔,引人注目,但根須受壓,缺少肥水,「特別是缺少專業養護,要適時澆水施肥,還要根據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適當噴灑藥水。」
張永亮感嘆:這可是棵寶樹啊!南龍港地處蘇北裡下河腹地,河網交織地帶,出過朱升這樣的明代大謀士,素有文化古莊之稱,村中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還有許多留存,近年先後重修朱升墓地和龍王廟,富有蘇北水鄉特色的旅遊資源。「水鄉老民宅、古廟古墓、名人名樹,開發得當,很吸引遊人。」
當天下午,張永亮走進北龍港街道辦事處,向當地領導建議:加強養護和開發五穀樹旅遊功能,「我正籌建五穀樹文化研究所,推廣富有鹽城特色的五穀樹文化。如有可能,專闢一塊五穀樹林,我願意從蟒南農家苑移植一批五穀樹苗來,共同裝點這個旅遊景區。」這一倡議得到當地領導的重視,五穀樹林有望成為南龍港一景。
鹽城晚報幫辦記者 程愛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