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深人靜,人們都安靜地趴在床上腦海裡裝滿了各種好吃的開始刷 美食視頻。
而一個神秘的群裡,卻時常會有人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開嗎?
這群大學生在做什麼,簡單的「開嗎」兩個字為什麼被反覆重複,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驚魂記BGM起 dengdengdengdeng~)
不好意思錯片場了咳咳。
這!是一群努力備賽「亦恩杯」並建立了深刻革命(找資料)友誼的辯手們。
亦恩杯由臺灣大學發起,是經典的奧瑞岡賽制辯論賽,初賽採用小組車輪戰的形式。
奧瑞岡小卡片
奧瑞岡(或譯俄勒岡)式辯論賽起源於美國的大學生辯論賽,在1970年代傳入中國臺灣地區,又於1990年代末由臺灣高校傳入中國大陸。
1924年當時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口頭傳播學教授史坦立·葛瑞(Stanly Gray)參照英美等國法庭中的辯論模式,發展出一種「交互質詢」式的辯論制度.
此賽制的優點是過程緊密,能夠對許多議題做出檢證。因此,本賽制十分適合採用政策性辯題等需要嚴謹論述的議題,但較不適合用作表演賽用途。
辯題為:臺灣應該/不應該廢除勞基法最低薪資限制
臺灣勞基法第21條規定,工資由勞僱雙方議定,但不得低於每月新臺幣23,80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為158元。目的是保障勞工的基本生活並維持購買能力;尤其是保障工資在最低工資邊緣的弱勢勞工。
在車輪戰中,由於正反雙方立場各打一場。上場方的思考角度從臺灣經濟本身特點到企業抗風險能力,從其他國家地區的相似政策到薪資與企業裁員的相關性和根屬性……
那麼問題就來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的問題,誕生了無數(a world of)要查的資料:
算下來單單是覺得有用的資料就有一百多例,更別提到底看過多少了。用因為太可愛而不能透露姓名的最佳辯手小花的話來說:
BUT! 努力之後的收穫真的太太太令人激動啦!
當發現有些論只有我們在打,有些資料只有我們找到,有些比賽我們不僅要贏而且會贏……打過的模辯、熬的夜、黑眼圈和成堆的資料最後燴成了下面這一首舒緩又動聽的小夜曲!
正方:孫修柯 鄧博仁 王旭
反方:中興大學
賽果:2:1-正方香港中文大學勝利
正方:東吳大學
反方:彭琪媛 鄧博仁 明同宇
賽果:1:2-反方香港中文大學勝利
最佳辯士:反方三辯 明同宇
我們以小組第一的成績成功出線!( •̀ ω •́ )y
這樣的結果背後是翻不到盡頭的資料列表、highlight和無數無數的時間傾注。「心誠則靈」從來不是某種玄學或神話,而是當人們想要到達的路標在那裡,當奔跑的人們一直在路上,路標也正向人們奔來。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第二天就會舉行的兩場複賽。這群乘風破浪的辯士們會怎樣迎擊緊湊的賽程和強勁的對手呢?
一切的揭曉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點擊關注+在看就不會迷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