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在只有火葬嗎?有沒有水葬或其他安葬方式?目前,北京市的安葬方式仍以火葬為主,轄區內部分偏遠山區及少數民族居住區可以實行土葬,但要在政府規定的區域內實行,任何人不得私自佔用土地安葬逝者。
根據《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五條、第八條規定,除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邊遠山區為土葬改革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實行火葬的地區。政府應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實行土葬方式安葬逝者的,應當在指定地點埋葬。
北京市除了火葬立碑外,近些年陸續推出了海葬、樹葬、花壇葬、壁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式。這些生態安葬方式,一方面節約了土地資源,另一方面減輕了家屬購買墓地的壓力。隨著土地資源的緊張和政府新建公墓政策的收緊,相信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節約土地為主旨的生態葬,必將成為逝者安葬的主流。
海葬——讓海的溫柔撫平生的傷痛
除了傳統的立碑安葬方式外,作為生態節地葬的一種,海葬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逝者選擇公益海葬,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減輕了家屬的經濟負擔,真正實現了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
北京市自1994年5月首次組織骨灰海撒以來,迄今為止已累計海葬骨灰兩萬餘份,服務逝者喪屬6萬人次,截止到「十三五」末,預估北京市參加海葬的逝者能達到北京市年火化總量的4%。
為了鼓勵市民選擇海葬及其他節地生態葬,北京市相繼出臺了節地生態葬惠民政策及相應的喪葬補貼政策。這一舉措在提高了「節地生態葬」安葬方式的同時,還切實實現了「綠色殯葬、人文殯葬」的生態葬理念。
樹葬——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新的生命
很多人喜歡樹葬,說等自己百年後,把骨灰撒在大樹下。這樣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滋養了新的生命。當兒孫想念自己的時候,可以到大樹下跟自己「說說話」,散散心,排遣一下心中的煩悶。
為了響應政府「綠色殯葬、生態殯葬」的號召,北京市多家陵園,相繼推出了生態樹葬的安葬方式,像昌平區的天壽陵園、懷柔區的九公山長城紀念林、門頭溝區的萬佛華僑陵園、石景山區的八寶山人民公墓、豐臺區的太子峪陵園等。
為了讓更多的人們接受樹葬,陵園規劃師通過雕塑和樹木的巧妙組合,用大開大合的手筆,把一向壓抑、沉悶的墓園,變成一座生氣氤氳、綠意盎然的生態墓園。當人們走進樹葬墓園,不但心情不會太沉悶,還會為逝者最後的歸宿感到欣慰。(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