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火葬和土葬環保 推出人體堆肥葬禮30天分解遺體

2021-02-23 環球每日電訊
英媒:比火葬和土葬環保 推出人體堆肥葬禮30天分解遺體

2020-02-20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作者:老馬 責任編輯:青原 

摘要】一家美國公司近日提供了「人類遺體堆肥」的過程和細節,為環保葬禮指明了新方向。

中國小康網2月20日訊 老馬 一項針對已故志願者的初步研究顯示,人體軟組織在30天內安全、徹底地分解了。

這個過程需要30天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家人類遺體堆肥「重組」(Recompose)公司稱,與火葬或傳統的土葬相比,他們的方法減少了一噸多的碳排放。該公司表示,從明年2月起,他們將在華盛頓州提供世界上首個「人類遺體堆肥」服務。

公司執行長兼創始人斯佩德(Katrina Spade)接受BBC獨家專訪時表示,許多人對這項服務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擔憂氣候變化。

「目前有15000人訂閱了我們的新聞信,這項法案在華盛頓州獲得了兩黨支持,使其在第一次提出時就獲得通過,」她說。

斯佩德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會議上展示了公司的研究成果,稱其為「自然有機還原」(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

斯佩德說,她在13年前想到這個主意,那時,30歲的她就已經開始思考自己去世後的問題。

「當我去世後,對這個保護並支持了我一生的星球,難道我不應該把我所剩的東西還給它嗎?」

斯佩德認為「分解」和「重組」有區別,前者是遺體在地面上自然發生的事,而重組就包括將其與土壤整合在一起。

她稱,與火葬相比,遺體自然有機還原可以減少1.4噸碳排放到大氣中。她認為,如果將運輸和棺材製造考慮在內,與傳統的土葬方式相比,這種新的殯葬方式也會更環保。

「對很多人來說,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共鳴,他們也想選一個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殯葬方式。」

整個過程包括把遺體和木片、苜蓿和稻草放在一個封閉的容器內,遺體慢慢旋轉,讓微生物分解。30天後,親屬們可以將遺體灑在植物或樹上。

相關焦點

  • 美國公司環保的「人類堆肥葬禮」將面世,遺體會被自然有機分解!
    美國公司環保的「人類堆肥葬禮」將面世,遺體會被自然有機分解!
  • 土葬和火葬,到底哪個是真環保?
    單從環保的角度來比較,目前土葬比火葬更加環保一些。現在的火葬是以柴油爐子為主,少部分的地方是使用天然氣爐子,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塵和有毒氣體,這個看看殯儀館每天煙囪裡冒出來的黑煙就知道了。一具遺體的火葬要消耗30升左右的柴油,能耗和爐子的冷熱有關,熱爐子就省油一些,一般是使用0號柴油,各地的民政部門對殯儀館柴油供應一般是要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30升0號柴油,一百七八十到二百元吧。
  • 鮮花與虛擬世界 | 為數字時代設計一場環保葬禮
    Common Accounts創始人Igor Bragado和Miles Gertler說,死亡需要重新設計,以回應全球對環境的關注,當然數字通信的興起也是一個助推器。他們設想了未來的葬禮:液化的屍體可以為鮮花和草木施肥,而逝者會在社交媒體帳戶裡生成一個虛擬的死後世界。Bragado來自西班牙,Gertler來自加拿大。
  • 生態 綠色葬禮保護環境
    由於澳大利亞人口老齡化以及葬禮對土地需求增加,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出現了「墓地荒」現象。
  • 北京只有火葬嗎?水葬有嗎?
    北京現在只有火葬嗎?有沒有水葬或其他安葬方式?目前,北京市的安葬方式仍以火葬為主,轄區內部分偏遠山區及少數民族居住區可以實行土葬,但要在政府規定的區域內實行,任何人不得私自佔用土地安葬逝者。根據《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五條、第八條規定,除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邊遠山區為土葬改革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實行火葬的地區。政府應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實行土葬方式安葬逝者的,應當在指定地點埋葬。北京市除了火葬立碑外,近些年陸續推出了海葬、樹葬、花壇葬、壁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式。這些生態安葬方式,一方面節約了土地資源,另一方面減輕了家屬購買墓地的壓力。
  • 福島核電站附近上千具遇難者遺體可能遭輻射
    這些遺體最終都是會交給各地區政府或家屬。但是如果火葬的話,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煙霧散播到大氣中。如果土葬的話,會擴散到土壤裡。目前警方在討論是否要進行清洗屍體或者去除輻射等方法。但是據有關人士稱,這些屍體放置時間過長,如果進行清洗的話,可能會被嚴重破壞。如果鑑定屍體的話,可以從屍體的指甲上取DNA,但是必須清洗乾淨指甲。同時這個工作室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聚乳酸可降解塑料分解得足夠快!
    Wageningen(瓦赫寧根)食品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了可降解塑料在目前荷蘭GFT(i.e. source separated municipal biowaste即源分離城市生物廢棄物)處理系統中的表現,得出了可堆肥產品與GFT協同處理的結論,最終堆肥中未發現可堆肥的塑料,然而,發現了傳統的(不可堆肥的)塑料。
  • 廚餘堆肥---帶著感恩,用我們方式愛大地母親
    作為能夠被快速分解的有機質,廚餘垃圾能夠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其最好的歸宿本應是回到自然中去,被丟棄實在可惜。       在廚房裡每天都會產生足夠多的廚餘垃圾,比如常見的菜葉、果皮、雞蛋殼、咖啡渣、茶渣等,這些都是用來製作堆肥很好的材料,能夠變成非常棒的有機肥料。
  • 吃貨的福利 | 可以吃的吸管和杯子
    塑料吸管和塑料杯便是我們日常常見的塑料垃圾。但是隨著可食用的吸管和杯子的出現,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和它們告別了呢!不久前,兩名美國女大學生Chelsea和Leigh Ann發明了一款環保型產品——Lolistraw,它是世界上首款可食用、可堆肥、可海洋降解的一次性吸管。
  • 疫情時代 西班牙「線上葬禮」興起
    線上殯儀館24小時服務根據eFuneraria(西班牙第一個線上殯儀館)的介紹,線上殯儀館提供的服務與傳統殯儀館基本相同,包括土葬、火化喪葬、遺體運輸,而且傳統殯儀館沒有的服務項目,他們也有。最重要的是,線上殯儀館提供24小時服務。此外,還可以協助逝者家屬進行必要的登記,預約火葬場、墓地,訂購棺材,為逝者整理儀容等等。
  • 變廢為寶:廚餘垃圾變堆肥,讓植物更美麗|樂活永續
    廚房可謂「家庭的心臟」。回收垃圾再利用的前期,應當先將垃圾分類的工作做好。處理要點:對於體積較大的菜葉、果皮,請用剪刀將其剪得細小一些,可加快未來堆肥時的分解速度。將廚餘切碎後,倒入堆肥桶;步驟2:每添加10釐米左右厚的一層廚餘,就撒上一層發酵菌種。用量以覆蓋廚餘表面75%以上為佳,然後壓緊繼續覆蓋。如廚餘中水分較多,可多用些發菌種。步驟3:重複覆蓋直到發酵桶裝滿,注意不要裝得太滿,以確保蓋子可以蓋嚴。步驟4:停止添加廚餘後第7天,可以開始取液肥,1~2天排一次液肥,否則影響繼續發酵的效果,收集到的發液呈透明淡茶色。
  • 環保 | 知名品牌Native Shoes正式加入行列,推出世界首款全由植物材料製成的運動鞋
    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知名鞋牌Native Shoes,昨日正式發表世界首款完全由植物材料製成,可100%生物分解的運動鞋款「Plant
  • 福建舉辦音樂詩會追思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東南網記者陳楠攝)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記者陳楠)今天上午,由福建省紅十字會和福州市紅十字會聯合主辦的「生命如花」——2019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音樂追思悼念活動在三山陵園舉行。省、市紅十字會有關領導和歷年捐獻者家屬、報名登記者、醫學生和社會各界代表450餘人參加追思悼念活動,深切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
  • 聚乳酸PLA環保材料確實可以達到全降解,但其需要相對嚴苛的條件
    聚乳酸具有優異的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和吸收性。它是一種無毒且無刺激性的合成聚合物材料。它的原料是乳酸,主要來自澱粉(例如玉米和大米)的發酵。從纖維素,廚房垃圾或魚類垃圾中獲得。生物可降解塑料PLA聚乳酸原料來源非常廣泛,且由其製成的產品使用後可直接進行堆肥或焚燒處理,最終可完全降二氧化碳和水,是非常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揭秘可降解塑膠袋:100天可自然分解
    或許是人們對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習慣難以抑制,又或許是部分人對可降解塑膠袋的環保和好處並不了解。可降解塑膠袋包括可通過物理和生物因素降解的塑料,利用植物秸杆等材料製作而成,所謂「降解」,指的是在一定的高溫、高溼、微生物環境下會自動降解,可降解塑膠袋埋在土壤裡以後,99%的可降解塑膠袋約在100天就可實現自然分解,因為周圍的環境可以滿足分解要求,會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碳、甲烷、水、礦化無機鹽及新的生物質,屬於有機循環,對人體和環境無害
  • 視頻:廚餘堆肥教作&堆肥桶DIY教程,目前為止見到的最好的教程!
    因為只要稍稍花點心思和時間來做廚餘堆肥,它們完全可以變成家裡花花草草所需要的寶貴肥料。    做廚餘堆肥不僅能夠為家裡的陽臺種植提供肥料,還能夠大大減少家庭往外丟垃圾的頻率。因為垃圾桶裡如果不丟廚餘果皮的話,就不會發臭,就不需要天天去丟垃圾了,也節省了垃圾袋的使用。在家裡就地處理廚餘果皮也會大大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也減少了城市垃圾的總量。
  • 首爾市政府:市長葬禮辦5天,將設置焚香所供市民弔唁
    【環球網報導】韓聯社援引首爾市政府10日消息稱,市長樸元淳的葬禮將舉辦5天,出殯日期定為本月13日。首爾市政府還將設置焚香所供市民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