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建昌城遭遇洪水之災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道光十年(1830),東河發洪水衝毀城牆二拾七丈。第二次是光緒十一年(1891)五月二十九日,東河爆發了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這次特大洪水衝毀城牆數十丈,西街、順城街、大巷口、打鐵巷、姚家巷、臭水橋、湛家巷、白衣巷、大石板、段家街、通海巷、洗魚溝、魁星樓、半邊街、燈杆壩及張家屯、吳家屯、祁家屯數十條街巷化為一片滄海。惠珉宮、五顯廟、禹王宮、福國寺等廟宇蕩然無存,田禾淤盡,倒流入海,淹良田二千餘頃。
而在邊華成、史在德的記憶裡,1955年夏,東河暴發的那次洪水,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腦海裡:洪水衝毀了河東街、段家街、通海巷……,數百間民房被衝毀,百餘人喪生,慘不忍睹。
1985年7月,東、西河再發特大洪水,受淹機關單位25個,農田500餘畝,倉庫、商店損失89萬元。
正是從清道光年間開始,為了保衛家園,人與水、城與河開始了較量,東河拉開了築堤建橋的序幕。
宣統二年(1910),東河水毀東城堤防後,自東至西築堤,以護城垣。
民國36年(1947),西昌警務司令部向中國農民銀行貸款3000萬元,始在東河口黃牛灣建築石攔沙壩144米,疏浚東門至臭水橋河道長1050米。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但工匠們有他們的辦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上遊衝下的石頭,將這些大小石頭幹砌成堤,既省功省時又疏通了河道,一舉兩得。」史在德說。在東街口至魚市街之間,建起了一段石堤。石碼子的地名由此而來。
新中國成立後,西康省農林廳水利局把東西河列為省管工程。1952年5-6月,省政府撥大米38.5萬斤,用於東西河防洪工程。初以疏導為主,輔之以築堤。1955年重點疏導河槽,加寬加高兩岸河堤,砌石堤封支,築丁壩支水,險工地段將蔑籠填石加固。
六年間,東、西河疏浚土石方12.12萬立方米,幹砌石堤2.16萬立方米,裝籠3000餘丈,耗資13.7萬元,大米33.25萬斤。到1966年共建石灰漿砌石堤2218.3米,耗資60.17萬元。
1955年,東河改而採取「順水築堤,重點疏浚,險段堅堤防護」的治理方案,沿用至今。
為根治東西河水患,從1958年開始,國家投資1409萬元,耗時8年在西昌東西河流域地區實施飛機播種造林66.5萬畝,後來成為全國成效最好的飛播林區之一。
1966年以後,隨著城市擴建,除國家撥款建築外,沿河兩岸各機關單位自籌建堤者漸多,加快了治理進程。
「新中國成立後,每年雨季來臨前,政府就會組織沿河單位的幹部職工、在校學生、城區居民投工投勞修堤築壩。」史在德回憶道,「河壩裡全是人,搬的搬石頭,砌的砌堤壩,只為抵禦雨季可能到來的洪水。」
到1980年,東河新建1000米(機關單位自建600米),加固200米,由石灰漿砌堤改為水泥漿砌堤,堤防結構也有改善,提高了工程質量。
1986年以後,東、西河堤防建設又進入高潮,至1990年11月,東河自北而西建堤6484米(東岸3243米,西岸3241米)。
……
「地上本沒有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在河堤不斷加固加高的過程中,在東河靠大通門一側的河堤邊也就慢慢地踩出了一條路——濱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