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個人信息倒賣:
從按條賣轉為賣「微信群」
據海門市公安局披露的信息,在「淨網2019」專項行動中,海門市公安局根據線索,在轄區搗毀了一家打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幌子的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窩點。這一「公司」在成立9個多月的時間裡,收購了1億多條公民個人信息。海門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偵查中隊副中隊長王金保告訴記者,犯罪團夥購買的這些公民信息中含有大量股民的聯繫方式。
王金保:「這幫人在網上購買的時候,就明確講我需要這種股民類的聯繫方式,有些是手機號碼,有些是帶名字的,甚至有些信息裡面是帶股民持倉比例的,持倉百分之多少,持多少股,就買的這些信息。」
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辦案人員發現,這個團夥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後並沒有將信息加價轉賣,也沒有直接地利用關鍵信息進行電話詐騙,而是將這些個人信息進行篩選、歸類後,讓專門的「客服人員」以提供內部消息為由打電話拉人入群。
海門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大隊偵查中隊副中隊長王鐵成:「冒充是同花順或者是這些股票公司的。有專門的話術,比如說,你好,我是同花順業務員,現在向您推薦一下,我們有一個內部炒股群,如果你想加群的話,我們微信上聊。然後我們合夥坐莊,或者大家一起買一個股票把它炒上去,一塊賺錢。」
拉人入群後,犯罪團夥就會派出專人對群聊進行經營維護,讓群友誤以為進入了真正的業務交流群。
王鐵成:「加到群裡之後,裡面有專門懂股票的人去給他們上課,讓這些加入群的人以為真的是專業人士在運作這件事。」
犯罪團夥將公民個人信息視作「原材料」,完成拉人入群、經營維護等操作之後,「原材料」就被加工成他們眼中的「半成品」。王鐵成說,經營三個月左右,這些微信群就會被高價賣給詐騙團夥。
王鐵成:「這幫人把這個群一般做到200人或者500個人就賣掉,賣一個群,大概是5萬到10萬。這個群是專門賣給詐騙分子的。他怎麼賣的?比如說我是群主,它連帳號、連綁定的手機號一塊賣給詐騙集團了。然後詐騙集團拿這個帳號一登,每天發的信息也是同一個人,然後股民認為這個群肯定還在,這個公司人還在運營。」
信息倒賣與詐騙團夥接力經營,
新型定製化詐騙為何不易察覺?
至此,信息倒賣團夥的工作已經結束,而詐騙團夥則接棒繼續經營這個騙局。王鐵成說,被賣到詐騙團夥手中的微信群被長時間經營維護,群友都放鬆了警惕,詐騙團夥很容易得手。
王鐵成:「詐騙團夥說現在股票不好賺,我們要做期權。在國外知道一個炒期權的公司,可以通過購買期權來達到盈利的最大化,比如說一個月掙20%至30%,然後詐騙團夥開發了APP作為詐騙的平臺,股民把這個錢投到詐騙平臺上,就一毛錢拿不出來了。據我們掌握的情況,起步受騙10萬左右,最低被騙額就10萬左右。」
王鐵成介紹,在這條犯罪鏈條上,不同團夥分工明確,配合有序,呈現深度經營特點。
王鐵成:「這個犯罪團夥是整個一條生產線,可能有二三十道工序,會猜你的工作,猜你的收入,猜你的家庭財產,一點點定製化詐騙。所以說詐騙誘惑性太強了,很多人被騙了之後,都不認為自己被騙了。」
海門市公安局刑警大隊重案中隊指導員施海榮介紹,根據這一條線索,海門公安局深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上家,又追查購買「微信群」實施詐騙犯罪的下家,先後抓獲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犯罪嫌疑人26名、涉嫌詐騙的犯罪嫌疑人197名,破獲詐騙案件600餘起。施海榮提醒,接到陌生電話請謹慎,不要輕信所謂的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產品。
施海榮:「我們接到陌生電話,以推薦股票的名義,想要拉你進群,然後推薦其他相關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你投資。遇到這種情況要睜大眼睛注意辨別,以防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