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跪乳,鴉反哺
人之情,孝父母
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
百善孝為先
在萊州市虎頭崖鎮東滕村,有一位村民叫鄧環雲,十幾年來默默地照顧著自己的姑姑、姑父,待兩位老人如自己的親生父母,用大愛和親情詮釋了孝德大義。
萊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派駐第一書記在剛下到村裡包村的第一個月,偶然間碰到交電費的鄧環雲時,發現她家的電費在村裡是最高的,心裡就產生了好奇,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是什麼讓她負擔這麼高的電費?帶著這個疑問,第一書記來到了鄧環雲家裡進行走訪,揭開了鄧環雲家的高電費之謎,也由此了解到了一個感人故事。
「不熱了,放這裡吃,別端著,用小勺吃,別燙著。」正在伺候老人吃飯的鄧環雲,今年66歲,眼前的這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就是她的姑父,已經99歲高齡。姑父無兒無女,長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鄧環雲一個人照看。
由於姑父身體不方便,每天晚上基本睡不了一個整覺,第二天早上起來,鄧環雲首先到姑父屋裡去看看再去做飯,把飯碗端到姑父跟前伺候他吃飯,上午有時間再到地裡去幹會活。地裡沒活的時候,鄧環雲就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端屎端尿。夜裡,只要老人一有動靜她就能醒來。
「我們村有很多像她這樣的,但是人家都是伺候公公婆婆,親爹娘,她是伺候姑父,村裡讓她姑父上敬老院,她不捨得,她覺得不如自己照顧的周到。」東滕村婦女主任葛玉芹說道。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鄧環雲十幾年伺候患病的姑父,沒有一句怨言,在外人覺得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鄧環雲卻認為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因為姑父雖說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但也勝似父親。
「我母親去世的比較早,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姊妹多,由於家裡困難,也照顧不到。當時姑姑這邊沒有子女,就想商量我父親讓我上這邊,姑姑、姑父,供我上學供給到結婚,所以我拿著這個老人當親生父母待,是理所應當的。」鄧環雲說。
過去的艱苦歲月,鄧環雲成為姑姑的養女,長大成家後,善良的鄧環雲割捨不下姑姑和姑父的養育之恩,雖說是農村家庭並不寬裕,但她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照顧二老的責任。2009年姑姑劉春英突然患了腦血栓癱瘓在床。雖然得到了及時救治,但也行動不便,鄧環雲一刻不敢離開老人,日夜在床前伺候。
老人癱瘓在床,鄧環雲細心照料著,一步不離。而她自己也是一位母親,兩個女兒相繼在外地結婚生子,時常打電話讓她去住兩天。這種情況下,鄧環雲沒有時間出門,整日都圍繞在姑姑和姑父身邊,即便是趕集買菜,也是快去快回,更不要說去外地了。「為了養育我的老人,我哪裡也不能去。閨女一個在天津,一個在煙臺,隔著挺遠,我就一個目標,讓老人能安度晚年。」鄧環雲說。
「鄧環雲根本也撈不著出去,出門買東西都快去快回,不管多貴多新鮮的東西,一上市就買給她姑姑和姑父吃。」東滕村黨支部書記陶秀田。
對於家裡的情況,鄧環雲的兩個女兒非常體諒自己的母親,她們在母親跟前也從來不提照看孩子的事兒。兒女是母親的心頭肉,鄧環雲作為母親,心裡也時刻掛念著女兒和外孫,覺得特別愧對女兒。
剛開始,鄧環雲經常往姑姑家裡跑,後來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身邊一起住,照顧起來也方便。受母親的影響,兩個女兒對老人們也非常孝敬,經常給老人買衣服穿,家裡冷,女兒買回來電暖器,一冬天,雖說家裡有一個小火爐,但家裡二十四小時依然開著電暖氣給老人取暖。每次去交電費的時候,她家的電費都比別人家多。
「包村扶貧是我們第一書記的責任,但扶貧與扶志是分不開的,我們不僅僅要發展經濟、抓好隊伍建設,更要給村裡樹立起良好的家風、村分,深入實施愛誠孝仁『四德工程』,注重家庭建設、家教傳承、家風培育,提升農民職業榮譽感,增強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下步,東滕村將以此為契機,推選四德榜樣,以村風文明為基石,樹立新時代農村新風尚。」萊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第一書記說道。(通訊員:霍冠霖 於雙燕)
立足萊州 服務大眾
新聞熱線:0535-2220005
商務合作:0535-2220005
你長得那麼好看
就給小編送個好看吧
麼麼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