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會長留心中:觀影片《杜瑪》
俞勝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事的場景是一片金黃燦爛的非洲草原,情節則圍繞三個主要出場人物:小印度豹杜瑪、白人小男孩克桑、黑人雷普而展開。一次意外的變故,小印度豹杜瑪走進了白人男孩克桑的家,克桑以及他的爸爸和媽媽都非常喜歡這頭可愛的小豹子,把它當成了家庭的一員。杜瑪跟克桑一起長大,由於它的長大,父親建議克桑把它送回大自然,因為「它是野性的動物,它的野性就是那種……它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這種野性,這種野性是在它的骨子裡,在它的血液裡流淌,就像一種記憶。」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小男孩克桑獨自帶著杜瑪回歸自然的路程,看作是幫助杜瑪喚醒記憶的過程。
在途中,克桑結識了黑人雷普,一個曾經幻想做大人物卻掉進瑣事的泥沼,遠離家鄉結果卻一無所成的悲劇人物。但雷普身上充滿著聰明才智,仿佛像個哲人一般,他的話也耐人尋味。例如在帶著杜瑪回歸大自然的途中,一個夜晚,三個出場的主要人物圍坐在篝火邊,雷普盯著已經長大的杜瑪那雙孩童般的眼睛對克桑說:「你知道它的臉上怎麼會有這些黑色的條紋嗎?……原來有一隻母印度豹,她非常愛她的孩子,然而有一天,小印度豹不見了,她到處找啊,找啊……到處叫啊,叫啊……她哭得很厲害,很久……她的眼淚形成了這些黑色的條紋,在她的臉上。她的臉上從此永遠都有這些黑色的條紋了,自從她哭了以後。」雷普的身上還不時閃現出人性中純潔善良的一面,在他的幫助下,克桑最終成功地把杜瑪送回草原,讓它幸福快樂地生活。
在藝術上,《杜瑪》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看這部影片,你仿佛是在觀看一個奇異的動物大世界,非洲獅子、犀牛、野豬還有河馬的兇猛殘暴;河邊鱷魚的蠢蠢欲動;羚羊和長頸鹿溫文爾雅卻又不缺乏機智;叢林裡狒狒的一驚一乍……都讓人大飽眼福。嫻熟的長鏡頭配上優美動人的音樂使影片籠罩在一片浪漫的色彩中,也許是因為這種浪漫的色彩,使你無法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個別情節在細部處理上的真實。
實用主義者總是喜歡尋找作品的終極意義。可以說《杜瑪》的終極意義還是在歌頌人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親情友情的圈子裡徘徊。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情符合環保主義者的理念,也符合現在提倡的和諧思想。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則是一個千古不衰的話題。影片的結尾,克桑一番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些東西你可能不知道你自己擁有,對杜瑪來說,是它的野性;對雷普來說,是他的家庭;對我來說,是我的父親。我把杜瑪送回了它的家,它也帶我到了某一個地方,我幫杜瑪找到它的家,也讓我找回了我自己……這也告訴我,當時間流逝,愛會長留心中,不管你住在什麼地方,或者誰已經老去。」
與一些國產影片過度強調教育意義而在藝術處理上顯得生硬不同,《杜瑪》在凸顯這種意義時,仿佛是漫不經心地,隨著劇情的展開親情友情隨意流淌,自在傾瀉。也許這部作品的終極意義,對於導演來說也只是一種靈魂中的「記憶」,他只是把自己的靈魂敞露出來,讓觀眾各自去尋找屬於各自的「記憶」。
20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