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對於當代打工人來說,逛菜場這種既不費錢也不費事、實實在在取悅自己的樂趣,又怎麼能錯過?
因此,在一個天氣很好的工作日清晨,我們出發去溧陽的這些菜市場探尋生活中瑣碎的美好。
溧陽菜市場的頭把交椅當屬蘇浙皖邊界市場,與三省七縣市相毗鄰,素有「雞鳴三省」之譽,歷來是商賈雲集之地。
佔地30萬平米,菜市場只是它眾多身份中最普通的一個。
在這個容納了蔬菜區、水果區、水產區、糧油區、茶葉區、建材區等等的迷宮裡,需要一張導購圖才能拯救路痴。
每個區域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大廠房,大種類齊全,兩邊的鮮肉攤、中間的小商販挨家挨戶的擺放著,也不妨礙中間的直線通道。
因為地處便利,來往貿易繁多,也使得這裡成為全城開市最早的地方。
相對於散客,這裡來往的更多的是凌晨便開始的批發大戶,袋裝捆好碼齊的新鮮時蔬運往全城各個大小酒樓,活脫脫一出交易市場的江湖大戲。
除了各個大型「貨櫃」內的正規攤位,在水產區的後方還有一個由散戶組成的「mini版邊界市場」,巴掌大的場地濃縮了鮮蔬、水果、水產等眾多品類。
在這裡,一輛小三輪就是一個商販攤位,帶著剛從自家地裡摘下還帶著泥土的青菜,吆喝叫賣,眼花繚亂的場景裡,他們在等待識貨的人。
作為溧城鎮菜市場中的後起之秀,華城菜場走的是高品質服務路線。
素白的裝修,乾爽的地面,讓人一進菜場便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不得不提的是周到的服務,肉製品不僅幫忙切弄,還幫忙醃製,衛生又美味。
當然,真正讓華城菜場盛名在外的,全在於這條煙火氣十足的早飯一條gai!從最初的推著早飯車佔滿街道,到現在規規整整的沿街店面,不變的是記憶裡的那口味道。
尤其是這家風靡街巷的小娟蒸飯!(我不信城西這嘎達還有沒吃過的!)
小編高中那會兒她就是一眾早飯三輪中的香餑餑,現在門面做大依舊暢銷,時不時還能看到朋友圈有人出來嚎兩嗓,「一個蒸飯,200塊沒了。」(開車族會心一笑,多麼痛的領悟)
位於市中心的西城菜場,作為極老的城區菜場,早期條件還是好的沒話說。
隨著近些年,周邊甘露菜場、陽光菜場、平陵菜場等紛紛崛起,這才有被分流出去的趨勢。
不過,關於西城菜場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那缺斤短兩的水產。
「買5斤蝦,1斤死的,還有半斤都是水。」你還聽過啊?
最後一站,我們跑了趟錢家老菜場。
從原來的地攤菜場,到現在在錢家村委領導的努力下翻建出了的新菜場大樓。菜場環境得到極大提升,也深受周邊群眾喜愛。
首推的要屬這裡的滷牛肉,嫩滑有韌勁,來的都是回頭客!
「要一桌好菜,買辦之功居四成。」早在清代,袁枚就在《隨園食單》中點出了菜市場在老饕心中的地位。
所以,如果秋日無事忙,不如去逛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