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全區開展「潔淨村居」工作,我聯繫的白岸口村因為環境髒亂差,被「六邊辦」要求整改的點位達20多個,距離排名倒數前三的「黃旗」僅一步之差。為了扭轉局面,鄉裡對各村的工作任務做了部署,其中要求白岸口村用一周時間進行全面整治,徹底告別髒亂差。
8月1日開始,我和駐村領導每天早上6點到村,組織黨員幹部開展整治。那些堆在門前屋後的柴火、建築垃圾,養在家門口的雞鴨和散落在外的糞便,還有村莊小路兩旁常年生長的雜草,以及裸露在外的旱廁,一時讓我們感到幾乎無從下手。而且,一些村民不配合,情緒激動。
為了說服村民配合整治工作,我和同事們先組織村黨員幹部帶頭開展整治。同時,一家一戶地去敲門解釋,把全域整治、全域潔淨的意義和要求向村民解釋清楚,慢慢消除村民「成為少數吃虧對象」的心理,促進了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有一天,在一戶下山脫貧農戶家,我們正在清理門口的亂堆放雜物,突然五六條蜈蚣從中竄出來。在場的村民連聲說道:「怎麼有這麼多蜈蚣!這是新房子啊!」於是,我抓住機會向村民們解釋門前屋後環境髒亂差的危害。
一周的全面整治,給白岸口村帶來了全新的村莊面貌,房前屋後變得整潔,道路乾淨,建築材料堆放整齊。村民有了「我們鄉下人也行」的自我認同感,對我這個外來的駐村幹部也更加熱情。期間,市級媒體還對白岸口村的「潔淨村居」成效進行了報導。
針對少數村民家門口時常有亂堆亂放等反彈現象,我感到衛生保潔只靠村民自覺性是達不到長期效果的。於是,在一次村兩委幹部會議上,我建議村裡的保潔員列席會議,進行整治反思,提出整改意見,要求村幹部嚴格按照原定計劃對全村開展環境衛生狀況巡查,經常對村民開展宣傳動員,督促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保潔員每天清掃重點點位,每周對全村進行常規清掃。同時,我在每周一早上下村,和黨員幹部一起參與保潔行動。
經過制度建設和村民參與,幾年來,白岸口村環境衛生的日常保潔和重點整治得到良好的保持和鞏固。2016年至2018年,白岸口村連續第三年被評為「潔淨村居考核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