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地登錄了QQ空間,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讓我有點想念在QQ空間種花,藤蔓繞成一圈,澆花施肥,就是不肯充錢的年代。潛心研究如何才能不充黃鑽還能裝飾QQ空間,塞滿故作憂傷的背景音樂和殺馬特風格的年代,居然還挺可愛。
打開留言板,有254條。
「嘻嘻,我來了」
「我來回踩咯」
「路過….」
還有一堆新年快樂,祝你開心之類的,划水得讓人懷疑是AI人工智慧殭屍粉。但那時候去對方的QQ空間留個言,就像提一箱牛奶去登門造訪似的,十分鄭重。
十年前登門造訪的人,可能已經走散了。而熟悉的頁面上,右下角的「誰看過我」,便是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最近記錄是大學寢室的好友,高中的後桌,還有已經快要忘了名字的社團裡的同學。已經幾年沒有發過動態了,竟還有人惦念著,大概是暗戀吧。
是嗎?真正的暗戀是不會被發現的。誰的青春不曾傻乎乎的,悄悄咪咪地跑到別個空間,然後立馬在最近訪客記錄裡清除痕跡,生怕慢了一秒被發現了。像是一個戴上黑色手套,潛進博物館裡要偷走寶物的小偷。
時間是最大的小偷。乘勝追擊地來一把回憶殺,點開人人網,還能點開的一瞬間,心想幸好這個網站還沒有垮掉。在「忘記密碼」的按鈕前一愣,啊,我連帳號都忘了,遺憾得像錯過了整個沙雕青春史的中年婦女。
可惜無論是QQ還是人人,我都沒有太多動態可以痛痛快快地回憶青春。在全民QQ人均每天5條說說的年代,我也很少發。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需要昭告天下的,又恐發的內容有不妥之處,於是克制再三,心情忍了又忍,一年才發一條。而那一條,必定是太激動或難過,忍不住了,才發出來,對外尋求關注,採摘點讚和評論,取之入藥,服之以平復心情。
到了微信,一開始克制的習慣還在,稀稀疏疏發過幾次。後來人戀愛了,心事也就多了。吵架了,賭氣了,就喜歡發一條讓人看不懂的朋友圈,暗搓搓指向某個人。再後來,成了家,有了朵朵,突然覺得活開了。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發我的,我過我自己的。就這樣隨性一點,反倒是即刻記錄了很多珍貴的心情,幾年後再看,也不聒噪,只覺有趣。
有時候三思後行的老毛病又犯了,編輯了,看了又看,總覺得不滿意,但又改不出來了,最後乾脆心一橫,管他的,一摁發送,心也如釋重負似的,原來情緒需要與人分享。之後的幾個小時,必戰戰兢兢,一會瞄一眼手機,看看有沒有回覆。半天沒反應,以為網斷了,仔細一看,別人新更新的內容也刷得出來,原來,果真是沒有點讚,心裡不免寥落,又暗笑自己,原來天大的歡喜或是地大的憂傷,於別人,不過是一個贊,一句恭喜,一句抱抱。可不是麼,生活,終究是自己的呀。
還有人會看QQ空間嗎?
這個被遺忘的角落,就好像青春時期的校服,擱在衣櫃的一角,已經舊了皺了,但再看一眼的時候,依然會感受到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