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春光明媚時,蟄居了一冬的心情已蠢蠢欲動。
賞花、踏青。趁著東風放紙鳶的孩童,醉倚樓臺笑的少女,築新巢的燕兒,爭暖樹的黃鶯,處處歡欣,處處美好。
在歲時節令裡朝朝暮暮,月圓時,福滿人間。元宵是正月裡的重要節令。
古代,正月稱元月,夜是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夜,因此稱為元宵。
元宵節與愛情有染。
小時候看《大明宮詞》,太平公主一見薛紹定終身,那場浪漫的遇見就在元宵花燈夜。
十四歲的小公主,活潑、天真,在愛情裡亦有著情竇初開的純潔。元夕燈節的假面狂歡會上,她在慌亂的人群中掀開薛紹的崑崙奴面具,一張明亮的臉龐映入太平眼前。
薛紹:您……是不是在找人?
太平:是……我在找崑崙奴。
薛紹:崑崙奴僅僅是一張面具,面具後面的人臉通常是不同的,所以您是認錯人了!您手裡不是也拿著一副崑崙奴的面具嗎?
太平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面具,抬起臉時一臉羞澀。
薛紹:……我可以走了嗎?
太平傻傻地點了點頭。 薛紹與太平擦身而過,太平呆呆地立在那裡,恍惚,心動,還有遇見喜歡的人時片刻的羞澀吧。
太平回眸,恰巧,薛紹也回眸,那清澈的笑容,從此在小太平的心中揮之不去。街市上依舊燈火闌珊,火樹銀花帶走了那人的背影,亦帶走了太平的心。
太平年老時回憶那段遇見:
「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剛毅的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縹緲的嚮往,終於第一次擁有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對的是整個幽深的男人世界。」
這段臺詞很好的詮釋了愛情裡的怦然心動。往後年年元夕月夜,少女,初戀,純真,浪漫,就這樣隨著花燈初上而至。
電視劇中的遇見,增加了許多詩意的表達,更具藝術美感。歷史上薛紹是太平的表哥,出身高貴,永隆二年與太平成婚,並沒有原配妻子慧娘的高山流水、琴瑟和鳴。更沒有和太平元宵節那驚鴻一瞥的遇見。
元宵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由來已久。
舊時社會禮教森嚴,年輕女孩們大多深居閨中。
到了元宵節這天,正值春光明媚,花好月圓,良辰美景,她們才被允許光明正大地外出,結伴遊玩,賞花燈猜燈謎,赴約好光景。
這個時候,面對流光溢彩的花燈,皎潔浪漫的月光,少男少女們春心萌動,談情幽會,便有了人生只如初見的剎那悸動。
潮劇《荔鏡記》中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花燈夜驀然回首遇見;宋話本《張生彩鸞燈傳》中,公子張生在元宵佳節去乾明寺看燈,在殿上拾得一紅綃帕子,後得一姻緣;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在戰爭中分離,後以一枚打破的銅鏡在正月十五破鏡重圓。
在中國曆朝歷代,藉助元宵佳節描繪愛情的詩詞亦有很多。
南宋詞人辛棄疾寫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文豪歐陽修則留下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錦詞佳句。
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中也有關於元宵節的描寫:「那遊賞之際,肩兒廝挨,手兒廝把,少也是有五千來對兒」。
短短幾句,就向人們展現了一個開放、自由、青春、曖昧的汴京城元夕佳節。月,燈,笙歌,卿卿我我的青年男女,交織成此刻的浪漫風景。
新時代的青年男女多過西方情人節。玫瑰,電影,熱吻。
元宵節,則被當作新春尾聲去過,實在有點兒遺憾。東方人的愛,有著含蓄的浪漫,那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沉澱。
月朦朧,燈如晝,親愛的人兒,約在黃昏後。
這是中國人的浪漫。
花燈時節。
我說,今晚月色那麼美,你說,是的。
作者:小隱,江蘇省作協會員。出版散文集《夏天的風吹來草的葉子》《走著走著就遇見一樹花開》。本文來源於安般蘭若公眾號(ID:anbanlr)。
主播:竹子,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新聞系播音專業,目前從事網絡媒體錄音配音,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朗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