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醫師報》交往有10多年了,印象中的《醫師報》是一個活潑向上的群體,他們平易近人,每位記者對新聞和學術熱點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1999年,我院出現第一例手術公證病例,我是全國第一例手術公證報導者。當時,這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在醫患關係緊張的情形下,引入「手術公證」被認為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益嘗試。
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推出醫療公證制度再次引發熱議,《醫師報》記者第一時間與我聯繫,經一個多小時採訪後,報導了這一焦點問題:《醫療公證:預防糾紛的君子協議》,這是我所見到國內最全面的對手術公證進行的專題討論。我深刻體會到,《醫師報》是一份醫生自己的報紙,它敢於為醫生說話、伸張正義。
2020年,韓啟德院士呼籲:「緩和醫療應被納入基本醫療」,《醫師報》記者就緩醫療發展相關問題對我進行了採訪,並報導《緩和醫療的「兩基」之難》,這次報導,不僅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更對推動緩和醫療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醫師報》15歲之際,祝願她成為更多人的良師益友。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社區安寧療護中心主任醫師紀光偉 )
不知不覺,《醫師報》15歲了!回想起與《醫師報》的點點滴滴,我感慨萬千。
2011年,對醫生而言,是極為艱難的一年。從「錄音門」「徐文醫生被砍」到「縫肛門」「八毛門」,醫務人員經歷了被懷疑、責怪、誣陷、打罵……
醫師維權工作是在十分不好的輿論環境下開展的,當時,很多醫學專家組織了維權會議,也有很多大眾媒體參與,但反應不太積極。正當我苦惱於為醫生維權無處發聲時,《醫師報》站了出來!
令我記憶深刻的是,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華醫院心胸外科發生一起極為惡劣的嚴重傷害無辜醫務人員事件:約20名患者家屬衝進心胸外科病區,刺傷10名醫護人員,其中6位醫生因傷情嚴重住院治療,傷情最重者左前胸傷口深達4釐米,離心臟僅1.5釐米,造成血氣胸,險些致命。《醫師報》第一時間與我聯繫,就醫生維權問題對我進行採訪並迅速發出報導。
如今,「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醫師執業環境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醫師報》為助力實現尊醫重衛的良好社會氛圍做了重要工作。
其實,無論是法律人還是媒體人,都很少收到鮮花與掌聲,但我們知道,是我們用道德、良心、責任心和不懈努力,一點一滴的推動著行業的前行,我們為自己加冕!
(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