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多氯聯苯(PCBs),日本米糠油事件是由於人們食用了在生產環節被PCBs汙染的米糠油導致的。
多氯聯苯(PCBs)是德國人於1881年首先合成的。美國於1929年最先開始生產,60年代中期,全世界多氯聯苯的產量達到高峰,年產約為10萬噸。多氯聯苯極難溶於水而易溶於脂肪和有機溶劑,並且極難分解,因而能夠在生物體脂肪中大量富集。據估計,全世界已生產的和應用中的PCB遠超過100萬噸,其中已有1/4至1/3進入人類環境,造成危害。
(小編問的度娘)
多氯聯苯(PCBs)汙染狀況一直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除了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外,1979年臺灣油症事件也都是PCBs汙染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度娘說當孕婦因多氯聯苯中毒,使嬰兒透過胎盤受到多氯聯苯影響,以致胎兒出生時皮膚深棕色素沉著,全身黏膜黑色素沉著,發育較慢,很像一瓶可口可樂,故臺灣稱其為「可樂兒」。
(想想就可怕)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16年第6期發表了一篇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邵懿、尹帥星、張磊等撰寫的文章《中國居民指示性多氯聯苯膳食攝入水平研究》,文章基於第五次中國總膳食研究(2009-2013年)所採集的樣品及研究方法,調查了我國居民通過膳食攝入指示性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的情況及其潛在健康風險。
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肉類、蛋類、水產、乳類、穀類、豆類、薯類及蔬菜8類膳食中指示性PCBs含量範圍在0.8~1300.1 pg/g之間。我國居民指示性PCBs膳食攝入水平與美國有毒物質和疾病註冊處提出PCBs的最低風險劑量值(MRL)值(20 ng·kg-1·d-1)相比,最高膳食攝入量也僅為MRL值的17.9%,平均膳食攝入量為MRL值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