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西日報
近日,在有「千古第一村」美譽的樂安縣流坑古村,消防栓已全部安裝完成,標誌著古村消防設計方案即將全部落實。
近年來,流坑古村累計投入1600多萬元,建成了全省首個微型消防站,防火工作走在全國同類古村前列。
村民住在「文物」裡
流坑村歷經千年。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該村現存明清傳統建築及遺址260處,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
該村絕大部分是住宅,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宗祠。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很多家庭都是三代或兩代同居,到了現在,可以說不少村民是住在「文物」裡面。
樂安縣消防大隊大隊長夏成華表達了擔憂:「流坑村古建築眾多,且房屋均系一層半的木結構建築,再加上消防通道不暢通、消防設施缺乏、電線老化、村民消防意識不強等,防火形勢十分嚴峻。一旦發生火災,這些古建築將面臨極大威脅。」
古村有了微型消防站
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護千年古村,消防部門在古村建立了全國首個古村微型消防站。
流坑古村消防隊隊長、流坑古村微型消防站站長董朝真告訴記者,去年以來,村裡在每個古建築內都配備了兩個手提乾粉滅火器,在一些公用文物建築內還配備了推車式乾粉滅火器。
「村裡都是寶貝,燒不得!今年我們特意購買了2套進口的機動泵等消防器材裝備,合理布局並存放在2個微型消防站分站點上,確保古村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火災,我們的消防站人員都能在3分鐘之內到場,並在10秒內出水撲救。」流坑管理局局長詹海群介紹說,「我們局裡特意給微型消防站安排了專項經費,每年五六萬元,實行專款專用。」
在進村口的流坑村老村委會,記者看到流坑古村微型消防站,裡面配備了防護服、消防頭盔、水槍、水帶、滅火器、強光燈、逃生面具、消防機動泵等,還有三輪消防摩託車和手推車等裝備。
在流坑文物陳列館、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內,記者均看到了推車式乾粉滅火器的身影,而且還安裝了獨立式火災煙霧報警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村裡每家每戶都安裝了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該報警器直徑約15釐米,手掌大小。
在古村西口的建築「狀元樓」內,記者被一個二維碼吸引了目光,董朝真介紹:「這是今年為流坑古村新引入的『消防安全雲平臺』技術,在古村所有的消防設施上設置二維碼,便於流坑專職消防隊平時日常檢查和消防大隊定期進行防火巡查。」
防火設計全國領先
2014年4月底,流坑村古建築群消防工程設計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樂安縣政府在國家文物局投入481萬元專項資金外,再計劃投入1200多萬元配備資金,用於電線線路改造、消防和生活用水工程安裝等消防安全改造。
「按照設計,各巷道安裝室外消防栓,各古建築內安裝火災自動報警裝置,將極大地提高古村消防安全係數,屆時它就像穿上了一件『防火衣』。」夏成華說。 他介紹說,此舉大大降低了古村建築發生的概率,對於保護古村消防安全有重要意義。
「古村消防設計方案目前在全國古建築文物的消防安全保護工作中都處於領先水平。」江西省消防總隊一位防火專家在古村調研消防安全時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