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會把春節的籌備階段稱作「忙年」。打掃完衛生後,家家戶戶還要準備各種吃食、備年貨。說起小時候的春節,令我影響最深刻的便是和母親、嬸嬸一起做烤饃的「集體活動」了,在我們當地,烤饃是迎接新年的一種儀式,寄託著鄉鄰們對新年的美好期望。
烤饃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麵食製作方法,分為棗鏌、豆沙夾心鏌、糖酥鏌等,製作方法不一樣,形態也各異。製作烤饃的過程是是小時候新年最值得回憶的事情啦。母親要提前幾天發麵,第二天要反覆揉面,直到發好的面沒有氣泡為止。棗鏌製作時,要把面揉勻,用擀麵杖擀成各種形狀的餅,用包包子的方法將提前煮好的大棗包裹好後,撒上香豆子、芝麻粒、玫瑰花等,抹上清油,別提有多精緻、多麼吸引小孩子了。
烤模的過程中,有人專門提前用麥草和木柴把鏊子燒熱,再放置成型的饃,蓋上鏊蓋烘培加熱。此時的火候和溫度一定要適度,溫度過高會把烤烤糊,影響烤饃的口感,溫度過低會造成烤饃不熟,10多分鐘後,烤饃的香味撲鼻而來,這種烤饃外酥裡嫩,香酥可口,不但是春節期間農村餐桌上的必需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烤饃的儲存也很講究,需要貯藏在大缸裡,既保持了烤模的溼度,也留存了烤饃的口感。每一次春節回家,母親會迫不及待的用家裡大盤子盛滿香氣撲鼻烤饃,回味無窮的油炸饊子和蜂蜜果子,此刻的她,總是讓每個人都將她的「碩果」一一品嘗一遍,才滿足的走開,開始為我們準備年夜飯。每當我們離開時,母親總是一邊大包小包裝滿烤饃,一邊叮囑我們儲存方法,回到家看到滿滿的後備箱,吃起來總是感覺母親一直陪伴身邊。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已經很少做烤模了,但這種簡單的麵食,寄託著母親對生活的一種期望,也傳遞著對家人們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