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物中的有毒物質而引起身體的不良反應,一般包括細菌性(如大腸桿菌)、化學性(如農藥)、動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四種。
食物中毒,有單人中毒,也有群體中毒,其症狀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往往伴有發燒。吐瀉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狀。
食物中毒後第一反應往往是腹部的不適,中毒者首先會感覺到腹脹,一些患者還會腹痛,個別的還會發生急性腹瀉。與腹部不適伴發的還有噁心,隨後會發生嘔吐的情況。
食物中毒自救措施
一旦有人出現上吐、下瀉、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狀時,首先應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馬上向急救中心120呼救,送中毒者去醫院進行洗胃、導瀉、灌腸。
對中毒不久而無明顯嘔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並反覆自行催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如經大量溫水催吐後,嘔吐物已為較澄清液體時,可適量飲用牛奶以保護胃黏膜。如在嘔吐物中發現血性液體,則提示可能出現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應暫時停止催吐。出現抽搐、痙攣症狀時,馬上將病人移至周圍沒有危險物品的地方,並取來筷子,用手帕纏好塞入病人口中,以防止咬破舌頭。
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時間較長(如超過兩小時),而且精神較好,可採用服用瀉藥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體外。
由於確定中毒物質對治療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發生食物中毒後,要保存導致中毒的食物樣本,以提供給醫院進行檢測。如果身邊沒有食物樣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洩物,以方便醫生確診和救治。
1、中毒初期
食物剛剛進人胃部,胃部對食物一面進行消化,一面將食糜排入腸道吸收,這時有毒食物剛剛被吸收,中毒症狀剛剛表現出來,大部分有毒元素尚停留在胃內,這時進行救治應以催吐為主要手段。
用手指、羽毛、筷子等物伸入中毒者口腔,刺激咽喉部位,引起中毒者噁心而嘔吐,可反覆進行,直到將胃內食物吐盡為止。在進行催吐時,還應根據食入有毒食品的種類採取輔助措施,如水產品中毒可在催吐之前讓中毒者喝幾杯鹽水或蘇打水,以利解毒和嘔吐。如食用蘑菇中毒,可在催吐前多喝白開水或鹽水。如野菜、馬鈴薯中毒,可喝茶水、醋水後催吐。
2、中毒後期
食物經胃消化後全部進入腸道,毒素己被腸道吸收較多,中毒症狀較重了。如果腹痛劇烈,可採取仰睡的姿勢,並將雙膝變曲,這樣有助於腹肌緊張,緩解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