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到美國之後,龍應臺嘗試著向父親的老家湖南寄了一封信,沒想到收到了親哥哥的回信,從那之後,龍應臺每次寄信給哥哥的時候都會在信封內夾十美元。
龍應臺說,「我們很早就打聽過父親老家的消息,但是四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問過母親的家人在哪裡。所以我反思原先是不是太父系中心了,第二年我跟哥哥飛到南昌找母親的家人。」
「風塵僕僕到達,幾個皮膚很黑的看起來蠻顯老的人來接我,我們坐在一條長板凳上聊起往事。期間,表兄拿出了一個很舊的木頭盒子。」
龍應臺的表兄告訴她:「1959年,當時整個崇安建水壩,人全部都被驅走了。美君的母親什麼東西都沒有,只緊緊抱著這個盒子,流離一輩子,死都沒有放手。
龍應臺打開盒子,看到了美君十歲時寫的鋼筆字。她說:「你可以看得出一個十歲小女孩的個性。」這個盒子其實就是美君的書包,破舊的木頭盒子,周圍寫的都是某某大隊的編號,可以看出它流落多地。
「我突然想到,我的母親也曾經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她也曾努力地讀書,說服父親送她上學,(父親)還做了一個這麼重的木頭書包,讓這個女孩子背著上學。」龍應臺感嘆,「那麼我的外婆是誰呢?我沒有概念。當場到後院去替美君給外婆上了柱香,也是第一次想到從外婆的角度去想她的女兒,唯一的女兒。這個女兒在24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她,然後就是一輩子,留下的只有這個木頭盒子。」
龍應臺說:「我從來沒用過這種眼光去看自己的母親,她原來也曾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有自己的個性,被母親疼愛,我卻從未去了解過。」
254頁,這個「黑盒子」只有我能打開
「這世界上有一個女人,不知道為什麼,曾經為我做了這些事。「
2017年,龍應臺在香港參加了三天的禁語禪修。在嘉道理農場行禪走路時,龍應臺忽而瞥見路面上落花和光的影子,起步、落步和呼吸相互配合,走得很慢很慢,那一刻仿佛頓悟,龍應臺當下就決定,返回屏東去陪伴美君。
2017年前的數十年,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在香港,龍應臺基本上維持每兩個禮拜去一次屏東看美君。「在香港的話就是坐飛機到高雄,再從高雄轉計程車到屏東去。但這樣的兩周一次的看望就像是假動作。」
決定陪伴美君後,龍應臺開始在屏東找房子,找了三個月。她原本想像的是打開門就可以看到綠色的田野,找了三個月之後發現行不通,因為在農地上建任何東西都是非法的。龍應臺直言那三個月讓她很苦惱,她心裡知道如果再找下去,美君不會等她。所以她當機立斷去找哥哥,讓哥哥把六樓空出來,變成她的工作室。「房屋裝修了兩個禮拜,一完工,我就帶著兩隻貓就搬過去,開始屏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