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壓歲錢」想必很多朋友都有美好的記憶。像老王,小的時候最喜歡過年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可以收到壓歲錢,把壓歲錢存起來後面就可以買零食了。
可以這麼說:開始時,壓歲錢在我的記憶裡那是意味著零花錢的提前預支。沒有理解它的真諦。等到我步入社會之後,我只當它是一種習俗。遇見年小的就給一個紅包,年長的也給一個紅包。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一種「惡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自己不知道到底該給誰,給多少合適?長輩也講得不清不楚的,他們也對壓歲錢的含義忘得差不多了,只是把「壓歲錢」當成一種習俗而已。至於它背後的真意沒有幾個人在乎。
幸運的是,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閱讀的人。偶然之間買到一本關於《國學常識》的書。誒,裡面就講到了關於「壓歲錢」的寓意。
「壓歲錢」原稱「壓祟錢」,通常是過年的時候,長輩給未成年的晚輩發「壓歲錢」,寓意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樣解釋可能有些不明不白。如果看過仙魔之類的書籍,大概知道邪祟這麼一種說法。通俗點就是一些不好的東西,會給你帶來黴運。而「壓歲錢」就是一張符錄一樣可以鎮壓這些邪祟保你平安。再通俗點它就是相當於一張護身符,保你一歲平安。
「壓歲錢」的起源於唐朝宮廷之內。當時一些後宮嬪妃會有一些春日散錢的風俗。類似於散財消災。也是一種開春後的美好祝福,希望通過散錢給自己帶來好的運氣。比如皇帝可以常常臨幸自己啊等等。在民間呢是「洗兒錢」的風俗。那時候發壓歲錢還沒有形成。直至到了宋元之後,春節開始有了發壓歲錢的風俗。不過這個時候的「壓歲錢」是沒有購買的功能,不是流通貨幣,而是一種特製的幣,叫「壓勝錢」。
到了明清的時候,「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那個時候可以用彩繩穿錢,是因為以前的錢是銅錢,採取的是天圓地方的意義制錢。因為這個緣故,有的地方把過年給孩子的「壓歲錢」又叫「串錢」。
通過前面的了解,我們發現「壓歲錢」的形式一直在變,到了近代的時候,它又變成了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這時候成年的晚輩也有福利了,他們的紅紙包裡則是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
後面貨幣改成紙幣後,長輩們又變了,變成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在經歷一段歷史後,我們現在的壓歲錢感覺快成為一種過場了。所以如果以前不明白「壓歲錢」,現在看完老王的簡單介紹之後,是不是應該開始改變觀念,找回自我了呢?
小可需要你的贊助,保持強力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