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非遺「心手相傳」系列活動 —— 四合院裡學非遺繼續開講,這周即將迎來我們的傳統佳節——中秋節,讓我們跟著傳承人老師一起學習兔兒爺的製作。此外,還有毛猴製作技藝、北京面人的課程,讓中華文脈在我們的手中不斷傳承。
在「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公眾號內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憑二維碼到北京市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北京市東城區崇外大街7號)一層大廳掃碼領取。點開「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公眾號,在菜單欄部分選擇「微預約」-「培訓預約」,點進去填寫資料預約。備註:每個項目有20-30份材料可供預約,為了將非遺文化傳承給更多人,每人僅限領取一份材料。領取地點:北京市東城區第二文化館一層大廳(北京市東城區崇外大街7號)在老北京人的心裡,兔兒爺代表了真正的北京文化。老北京人過中秋必備三件東西:月餅、水果、兔兒爺。
兔兒爺不僅體現了民俗文化的流變,也蘊含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在經典的兔兒爺騎虎形象中,老虎的兇猛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體現了老北京人的豁達樂觀。
此外,兔兒爺的坐騎也體現了不同的生活哲學。麒麟代表了「麒麟送子」,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大象則寓意「吉祥如意」。
「三分坯,七分繪」,兔兒爺的神韻,全靠彩繪和開臉兒點睛。怎麼給兔兒爺開臉?彩繪過程中有什麼注意事項?來聽聽兔兒爺傳承人胡鵬飛老師的講解。
胡鵬飛,非物質文化遺產兔兒爺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毛猴這項非遺文化,起源於一場惡搞。
在晚清時期,武宣門外有一家藥鋪的小夥計挨了帳房先生的罵,委屈不已。無意之間發現藥材中的蟬蛻很像人的頭部,就利用蟬蛻、辛夷、木通、白芨四味中藥製作了一個尖嘴猴腮的「帳房先生」,供大家娛樂。第一隻毛猴就這樣誕生了。
惡搞出的毛猴被逐漸完善,形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手工藝品,靈活靈現的展現在各種場景中:「大聖娶親」「毛猴拉二胡」「毛猴打籃球」「毛猴賣西瓜」「毛猴開茶館」「毛猴拉洋車」等等,五花八門,栩栩如生。
這項由中藥製作的非遺文化,從選料到造型都大有學問,北京市東城區第二文化館特邀肖靜老師,為我們詳細講解毛猴的製作。
毛猴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北京華商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員。
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捏麵人的老爺爺本領大,捏出來的面人把眼看花……」老爺爺拿著精緻的工具時而畫,時而點,時而刻,時而壓……沒多久,一個個靈動的面人就出現了。
傳統的北京面人形象大多以十二生肖、各種吉祥動物、民間傳說、四大名著和神話故事等為主,伴隨時代的發展,北京面人的形象也與時俱進。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北京面人的傳承人張俊顯老師就創作了「眾志成城 共戰疫情」主題的面人,為武漢加油。
在2020年北京市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心手相傳」系列活動中,就特邀到了張俊顯老師,為我們講解抗疫面人製作的心歷路程,現場創作有北京特色的面人。
麵塑藝術家、中國民協會員。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