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兔」變「小白兔」
「康師傅」變「康帥博」
「六個核桃」變「六個純核桃」
.
@市民朋友們
以上令人哭笑不得的
「山寨食品」
您遇到過嗎?
那您知道該如何辨識
並避免購買「山寨食品」呢?
發現買到「山寨食品」後
又該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話不多說
快就和重慶市場監管
一起來了解下吧
「山寨食品」在原料、配料、品質和口味等方面與品牌食品存在差異,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但由於其生產經營成本相對「正品」較低,通常以低於「正品」的價格銷售仍可獲利。有的生產廠家存在不具備相關食品生產資質等問題,也有不法商販為獲利鋌而走險。
「山寨食品」的產生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有關。改革開放初期,在城鎮銷售「山寨食品」較多。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食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山寨食品」銷售逐漸向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轉移。
「山寨食品」大致有兩大類:
一種是搶註和某些品牌食品類似的商標,生產與之包裝差不多的食品。在食品名上使用文字遊戲或模仿品牌食品,但其質量和風味與「正品」相差甚遠。如將「大白兔」變成「小白兔」,「康師傅」換成「康帥博」,或將「六個核桃」改成「六個純核桃」冒充升級版等。
另一種是委託一些代加工企業模仿有關產品進行生產,私自銷售。
「山寨食品」通常是以高度相似的包裝,迷惑性較強的名稱、廣告詞等吸引消費者,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要看仔細、看清楚、看真切、看明白,不要被「山寨食品」的包裝、名稱等迷惑。
消費者應到正規商店、商場或超市購買食品。警惕不具備經營資質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購買食品時,應索要並妥善保管購物小票、發票等憑證,以及適當保留產品包裝和剩餘產品等。
食品名稱是辨識「山寨食品」的要素之一。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辨別食品名稱,認準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
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和法規要求,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預包裝食品標籤標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和規格、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等。預包裝類的「山寨食品」有可能存在上述要素缺失、造假、混亂等情況。消費者應仔細辨識食品標籤標識的上述內容,不購買、不食用包裝無標籤或標籤信息不全、內容不清晰的食品。
消費者要警惕配料表與營養成分表明顯不符的情況。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質原料,而營養成分表中蛋白質含量卻為0g/100mL(或0g/100g)。遇到類似標籤問題的產品,消費者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