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7]新古典經濟學的問題
搞了20多年可持續發展研究,感覺搞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自娛自樂寫論文可以,小圈子裡可以得到欣賞,但是用理論解釋現實軟弱無能,與現實脫離得太厲害。
(1)國際上,世界各國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了一致,開始在二氧化碳承載能力之內發展;在國內,決策層認識到生態能力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要轉向有底線的發展。可是經濟學家還在強調沒有物理極限的增長,例如有人不知道中國到2030年二氧化碳達到峰值的意義,還在拼命鼓吹30年的8%增長。
(2)新古典經濟學的關鍵在於無視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係,把經濟系統看作是可以獨立於生態系統東西,忽視價值的生產、轉化、消費是依賴於物質載體的,實際上經濟增長即便價值量也是是無法擺脫生態系統的,把經濟系統放在生態系統裡面馬上可以得出增長有極限的結論。
(3)即使把經濟系統放在生態系統裡面,新古典經濟學還會強調技術的力量可以導致人造資本對自然資本的完全替代,因此自然資本的減少是不足為懼的。自然資本有三種作用,除了產品供給功能可以替代,其他的環境調節、生命支持、文化愉悅的服務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產品供給有些關鍵性的自然資本也是不可或缺的。
(4)新古典經濟學總是把勞動、資本、技術作為約束性的自變量,經濟產出和環境影響是因變量,因此環境問題最多只是體系之外的治理,而不是體系內部的有效利用;其實,現在的綠色需要把自然資本作為自變量納入生產函數,經濟產出甚至技術創新均應該是因變量。這就導致外推預測與回溯研究的區別。
(5)新古典經濟學是沒有演化觀的,其實經濟系統的物質規模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最早的時候是要增加物質存量創造價值,中間的時候是沒有物質增長的存量更新,然後在轉化的時候是減少物質存量下的保持繁榮所謂繁榮的衰退和減少增長。
(6)新古典經濟學把效率看作經濟研究的主要問題,即使討論資源環境問題,也只單一的注意提高資源生產率,但是資源生產率與物質規模之間存在著反彈效應,如果沒有主動的節制,增加的效率會導致擴大的規模。這就需要物質規模與物質效率同時並舉,並且用前者調控後者。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物質擴展。
(7)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對於資源配置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考慮政府在物質規模和初始分配上的作用,因此常常導致生態不公平和生態規模的擴展。在他們那裡要提出減少增長的B模式和聰明增長的C模式是不可能的,即使發達國家也需要持續的增長以便給發展中國家創造涓滴效應(所謂大河滿了小河滿)。
(8)新古典經濟學把社會總福利看作每個人的福利最大化的加總,這在物質無限的時候是可以的,即通過無限的經濟增長。但是在物質有限的情況下,增長需要有約束的情況下,就需要考慮既定物質規模下的社會福利最大化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即最小者最大化才可能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9)新古典經濟學對公共池塘物品的解決,不是強調市場導向的產權明晰即所謂科斯定律,就是強調政府導向的外部性內部化即匹谷稅的解決方法。但是存在著私人擁有了但是沒有解決生態問題的情況,或者收了稅但是政府失靈的情況。因此,需要倡導新的社區參與的管理模式和PPP的治理模式。
(10)新古典經濟學強調比較優勢下的全球化,這樣做的結果導致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中國的發展基本上是資源輸入、汙染留下、產品輸出的過程,他們不可能想到儘可能低在地化生產與消費,不可能想到循環經濟和產品服務系統的發展模式,這隻有在資源環境有極限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