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
八九十年代的殭屍片迎來了屬於它的鼎盛時代,以《殭屍先生》為範式的人物設置與情節走向,奠定了後續影片的基本調調。
除了經典的道士角色和殭屍角色的對立,《殭屍先生》還延續了七十年代功夫喜劇中的歡喜冤家師徒關係模式,影片中九叔的兩個徒弟總是不斷惹禍、犯錯,為其師父製造難題,而作為師父的九叔儘管會責罵犯了錯事的徒弟,但還是會不遺餘力地解決並挽救徒弟所惹出的禍事。
偶感恐怖的氛圍,眼花繚亂的布陣,歡喜冤家式的師徒關係,加上精巧的武打設計,成了殭屍電影風靡一時的必備因素。
殭屍片中不管是主要角色還是次要角色,其性格中都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小人物、小市民心態的色彩,這種極具本土化色彩的人物和極具生活感的情節帶給觀眾的情感共鳴也是吸引大批香港市民觀看殭屍片的原因之一。
然而九十年代以後,傳統模式殭屍片難以維繼,嘗試轉型又屢屢失敗,終究是風光不再。
喪屍
喪屍自出道以來,走的就是高端大氣路線,常與病毒啊、高科技啊、生化武器這些不明覺厲的詞聯繫在一起。
2002年經典遊戲《生化危機》被改編為一系列電影,成功刻畫了了一個因喪屍病毒爆發而導致的末日世界,並塑造了同感染變異的喪屍艱難對抗的一系列英雄形象,影片在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科技濫用的憂慮。
而且,喪屍群體還有很多的優點。
比如勇於追求。對於喪屍的設定,不像吸血鬼。吸血鬼不喝血會死,而喪屍不咬人也能活。喪屍們成群結隊追汽車、追火車、追飛機,只為追上一兩個人咬一口,壯大自己的同類隊伍。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形象,多數不修邊幅,全身心執著於奔跑、追逐!
所以喪屍咬人不是為了生存這種低級需求,而是為了理想,為了精神上的充盈!
再比如入鄉隨俗。就地域來說,早期歐美的喪屍多數很懶散,不太能跑,一派資本主義作風。經濟危機後要改進許多,跑的快多了。
人類在挑釁不敬業的女喪屍
日本喪屍壓力比較大,一般都要造型別致,死法新穎,砍掉個胳膊也要堅持噴血一個禮拜。
勤奮的喪屍
韓國喪屍戲路就更廣了,有的喪屍放棄了咬人的理想,轉型談起了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