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詛咒是指在別人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或是從事我們所熟悉的工作時,我們會傾向於錯估他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我們知道某樣東西,我們就會發現很難想像不知道它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對於我們來說,同別人分享我們的知識變得很困難,因為我們不易重造我們聽眾的心境。
這裡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場景:
1、別人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時。
2、別人從事我們所熟悉的工作時。
3、我們教授別人時。
知識詛咒的來源
1990年伊莉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在史丹福大學所做的關於一個簡單遊戲的研究。在這個遊戲中,她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眾」。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有25首名曲(針對美國人民)的清單,例如《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每位敲擊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中挑選一首並通過敲桌子把這個節奏敲給聽眾聽,然後讓聽眾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這個遊戲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很艱巨。在伊莉莎白的實驗過程中,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聽眾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裡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聽眾猜歌曲名前,伊莉莎白讓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他們預測概率為50%。
敲擊者傳遞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是他們認為2次就有1次,為什麼呢?
當一個敲擊者敲打的時候,他聽到的是他腦子裡的歌曲。因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說「祝你生日快樂」,於是他的腦海裡一直在循環著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腦中聽到曲調。但是對聽眾來說,他的腦袋裡沒有「歌名」這個信息,他不知道這首歌具體是什麼,也就聽不到這個曲調——他們所能聽到的僅是:嗒,嗒嗒,嗒嗒嗒。
做一個敲擊者很難。問題在於敲擊者已擁有的知識(歌曲題目)讓他們想像不到缺乏這種知識會是什麼情形。當他們敲擊的時候,他們不能想像聽眾聽到的是那些度裡的敲擊聲而不是一首曲子。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知識詛咒的相關場景
物理學家兼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埃裡克馬祖爾認為,對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給其他人的難度就越大。
《復仇者聯盟3》中滅霸曾對鋼鐵俠說,你不是唯一一個被知識所詛咒的人!
從心理學上來說,知識詛咒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很容易,地球人都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我們對我自己已經掌握、已經熟悉、已經理解的東西會在價值觀假設上,會做出錯誤的估計。
沒有一個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不得心梗的。
比如說工作中布置工作任務,你講了一百遍,下屬還是沒聽懂,交上來的結果總是讓人不滿意。
教師通常會受知識詛咒錯覺的影響——認為微積分非常容易的教師,在面對剛接觸這一科目或是學不好這一科目的學生時,就不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知識詛咒」。
知識詛咒的原因
1.心智模型發生變化。心智模型改變了知識的記憶背景。
當你在某些領域成為專業人士後,你的心智模型就會發展得更為複雜,而組成心智模型的步驟也會淡化成記憶背景(知識詛咒)。
以一個物理學家為例,她可以創造一個由物理規律構成的心智模型庫,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運用牛頓運動定律或是動量守恆定律。她會傾向於用這些基本的規律來解決問題,而新手則靠問題表面特點的相似性將其分門別類,例如問題中涉及的裝置(滑輪、斜面等)。某一天,當物理學教授要講物理學入門知識的時候,她會講怎樣用牛頓力學中的知識來解決特定問題,而忘了她的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驟。教授假設她的學生會輕鬆地聽懂複雜的課程,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極其基礎的。
2.認知錯誤。
教授假設她的學生會輕鬆地聽懂複雜的課程,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極其基礎的。——這就是元認知錯誤,是對她知道的東西和她學生知道的東西之間匹配程度的誤判。
馬祖爾說,最了解學生們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麼困難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學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智模型相同、認知相近。
如何避免知識詛咒
1、明確學習對象:學習的接收者是他而不是你。
2、換位思考問題:不要只從個人的角度,而要從學習者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3、尋找溝通方法:從學習者的角度構思溝通方法。
這個方法實際上不僅僅適用於知識的傳授,概念的講解、也適用信息的傳遞、經驗的傳承、觀念的溝通、認知的交互等。
實際上,上面的步驟可以理解為:改變心智模型,消除認知偏差,獲得同頻同理。
PS:歡迎各位運營喵投稿,投稿請發送郵件到admin@iyunying.org,優質稿件將發布在微信公眾號。
您的關注閱讀就是對愛運營最大的支持!敬請關注愛運營,運營者個人微信:rubin_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