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歷史上大蕭條,總是拿1929年舉例子,因為它太具有代表性了。
1920年初期的美國,從城市到農村,一片喜氣洋洋。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大企業提供了無數的工作崗位,大家似乎都能找到工作,銀行笑意盈盈的讓市民貸款消費,房子、車子、家電、奢侈品,都可以先享受後付錢。
很少有人擔心什麼,畢竟到處都是工作崗位,街頭賣早點都能「月入xx美元」,反正我有工作,怕什麼?
然後,忽然之間,股市崩了,商品被搶購,銀行也出了問題。普通人瞬間就蒙圈了,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關門了,工廠資金鍊斷裂也關門了,各行各業一夜之間都舉步維艱——沒辦法,只能倒閉、裁員。
曾經你以為遍地都是工作,大不了上街賣早點,現在呢?到處都找不到工作,街上連買早點的人都少了。
失業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但是銀行不會因此就不讓你還錢。你看著「自己的」大房子、車子、家電、高檔化妝品、珠寶首飾……咋辦呢?賣了吧,臨時應急。
然後你才發現,大家都沒錢,都在賣房子賣車子,價錢看起來很美好,就是沒人要。所以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城市,很多市民徹底絕望了。有些曾經意氣風發的白領,根本不敢想失去工作的可怕,跳樓自殺了;有些經常買奢侈品的家庭主婦,忽然發現連麵包都吃不起了,只能帶著孩子翻垃圾桶……
失去房子的人流浪街頭,想盡辦法找一個工作。但是,都沒有人消費了,工廠和商店怎麼開工?不開工招工人有啥用?
農民不至於餓死,畢竟地裡還有糧食,農場裡還有牛羊。但是,很多人之前大規模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也是借銀行的錢啊!現在東西賣不出去,還不了錢,也很悲劇。
總之,大蕭條時期的普通老百姓,會瞬間明白自己的脆弱,三個月沒有工作,可能就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