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在辦公室完成的採訪。
6月6日,記者的門被兩位特殊的來訪者推開,只見其中一位老人已滿頭銀髮,步履略顯蹣跚,在身旁一位年輕人的攙扶下輕輕推門而入,顯得彬彬有禮。還未坐定,老人就著急地走近記者,告訴他們的來意。
尤德彬老人在記者辦公室留影
老人來自臺灣,祖籍安徽省蕪湖市,名叫尤德彬,今年已經88歲。他身邊的年輕人是他的小兒子,陪他一同出來尋親。自1949年到臺灣後,他是第一次來到固原這片土地。期間,在1999年曾到過北京和安徽老家,去北京是了解父親的訊息,去安徽是探望家鄉的親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與臺灣家人的合影,右一為尤德彬
「我今年已經88歲了,在我有生之年就是想到固原來看一看、找一找,了卻我這一生的心願。」尤老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民叫尤仁榮,在抗戰時在國民黨的部隊擔任營長,後來在民國28年(上世紀1939年)前後來到原固原縣,任固原縣代理縣長,那時的他只有11歲左右。「父親在我3歲的時候曾經回過一次家,當時他告訴我母親想把我帶到固原,母親說兵荒馬亂的年代哪裡都不要去,就在家待著,因此沒有讓我隨父親走,誰知從那一別這一生都沒有再見父親。」說到這裡,尤老的眼角已有些溼潤,聲音變得哽咽。
這時記者仿佛看到似曾相識的一幕:在南方一個小村落的村口,一名裹腳的婦女帶著她幼小的孩子,向著一個逐漸遠去的背影不停地揮手,那身影亦是一步三回頭,孩子則不停地喊著「爸爸、爸爸」,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遠方……
尤德彬妻子在1943年時的身份證
「後來,我國中畢業就參加了國民黨的部隊,到處行軍打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通信十分不便,後來在民國31年(1942年),當時的固原縣政府給家裡寄了一封信,說父親已經病故,後來就杳無音信。當時家裡人都猜想,父親應該在固原當地成了家,要不中間那麼長時間怎麼不和家裡人聯繫。再後來,到了1949年,我就到了臺灣,從此跟大陸這邊的家人中斷聯繫50年,沒有再見母親,更沒有父親的訊息。」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稍微停頓後,尤老拭了拭眼角、喝了一口水接著說:「這次來我就是想了解一下父親過去的情況,找一找他在固原的後人,能和他們見一面,我的心願也就了啦!」
但遺憾的是,他們父子來到固原已經三天了,中間走訪了一些部門和單位,查閱了一些資料,都沒有了解到有效線索,無奈之下想到找報社幫忙。
本報在此也向市民徵集線索,如果您知道尤仁榮及其在固原後人的情況,歡迎致電本報18995441234提供線索,讓我們一同幫助這名臺灣老人完成他的心願。(記者 王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