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日翻譯中我們常常會犯一些沒有注意到的小問題。在翻譯的時候有時候並不需要一一對應,不需要所有動詞全部翻譯出來才算對,有時候還需要添加出日語中包含的隱含意思和語感。
比如這句話:「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和讀者的跨文化意識對翻譯活動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考研班的同學翻譯的是「翻訳活動の成否に対して、翻訳者と読者の文化を跨ぐ意識が大切な作用がある。」
其實語法上很難說大家有什麼錯誤,但是確是很典型的中式譯法,說明我們的思維還沒有轉變過來。
如果我們經常看日語表達,會發現日語一般不會說「有大作用」而是會說「取得了巨大成果或者發揮作用」,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直接套用中文的動詞去直接替換,還有這裡的跨文化交流,其實就是異文化交流,而這裡並不是強調「跨越」這個動詞,而是一種「交流和意識」,我們甚至可以直接用「異文化交流」進行省略和減譯。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句子:
「雙方認為,冷戰結束後,世界朝著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方向前進。」
有一位我們考研班的同學講這句話處理了一下,翻譯為了「冷戦の終わりを契機に」
是不是乍一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看原文「冷戰結束後」指的是這段結束後時間,作的時間狀語,表達「冷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時間範圍。而「冷戦の終わりを契機に」「以冷戰結束為契機」則變成了表示做某事的基礎狀態的狀語,一般會有「以冷戰結束為契機,我們做了…」的語感。
我們在翻譯的時候總是習慣一一對應,尤其是動詞恨不得全翻譯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動詞都會進行處理,比如動詞名詞化,省略,變譯的情況。
在這裡我們並不需要強行把「結束」翻譯出來,「冷戦後」就足以表達這個時間範圍和原文的意思了。這是日漢翻譯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要考慮詞彙的搭配,詞彙在句子中的成分進行合適的翻譯。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詞彙的直接應用,我們一般都會用熟悉的詞彙直接套用原文的意思,但是有的時候單詞的日文意思和中文的意思是有一些區別的。
有些小夥伴直接就譯為了「森に武蔵野の気配が殘っている。」這也是因為我們直接在腦海中沒有去想像這種場景,而且一看到能替換的詞立馬就想寫上去的緣故。
「気配:有様、様子」
比如:「人の気配がない」。有時也會翻譯為沒有人的氣息,但是這裡更傾向一種氛圍
「息吹:生気や活気のあること」
從這個語境來看,再加上文學翻譯一般都需要我們去想像它的場景,給予一種美的感受,所以「息吹」會更加合適。
下面給個參考譯文:「森に武蔵野の息吹が溢れる。」
還有一道很基礎的日中翻譯問題—並列,這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因為在翻譯的時候並列句往往直接就可以寫出不需要思考也沒有什麼語法難點。
那麼在遇到並列的詞彙時大家是怎麼翻譯的呢?
中文我們很自然的就翻譯為「日本和亞洲」,但是仔細思考一下中文真的會這樣說嗎?
中文平常會將同一詞性的詞組並列起來,比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就像「亞洲和歐洲」「美國和日本」,一般來說都是同等範疇,屬於等同的關係,
那麼再來看一下這個詞組的翻譯,「日本和亞洲」是否合適呢?是不是有一些違和呢?這是因為在這裡日本只是個國家,屬於小一點的範疇,而亞洲則是個大範圍,並列起來會有一些歧義。
一般我們會採用「大は小に合わせ」,也就是大並小的方式進行處理,譯為「日本與亞洲各國」會更合適一些。
在句子的處理上也是同樣的,日本在並列語句上往往不講究品詞一致,並列詞組之間也不會有過多的關聯,所以在譯為中文的時候我們就要多加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