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 :點 擊 上 方 " 互 聯 網 圈 內 事 " ↑ 訂 閱 本 刊
© 網際網路圈內事
小內說
好廣告不僅是對創意的慶祝,還能讓人看到廣告業,以及社會的變化。
作者:徐婧艾
來源:好奇心日報
2015 年,YouTube 上播放次數最多的 120 支廣告總計花去了人們 3000 萬個小時,約等於 3500 年。
這百來支廣告來自 2015 年的每一個月——自 2011 年起,YouTube 每月都會發布收看次數最多的 10 支月度廣告,並在年末總結出收看次數最多的 10 支年度廣告。
在今年的年度榜單中,收看次數最高的廣告來自手機遊戲《部落衝突》,它得到了 8200 萬次收看(作為參照,電視劇《甄嬛傳》在優酷的累計播放次數為 1.16 億次),韓國現代汽車的廣告以 6900 萬次位列第二;三星、百威、阿迪達斯、Always 等品牌也在此榜中佔有一席之地,它們中的不少也是該榜歷年來的常客。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即便是今年榜單上位列末位的廣告,其總收看數也達到了 3000 萬次,輕而易舉地超過了 2012 年位於榜單第一的廣告,兩者差值為 1000 萬次。
要知道的是,這些上榜廣告並不是在 YouTube 視頻裡預播或者插播的。相反,它們全都是獨立成頁的單個視頻。也就是說,人們是心甘情願點進了這些頁面、觀看了這些時長在 3 至 4 分鐘之間的廣告。
這再次說明了那個問題,人們並不討厭廣告,只是討厭爛廣告,關於什麼是爛廣告,我們應該都懂。
看過美劇《廣告狂人》的人知道,劇中主角 Don Draper 最信奉的一條準則是:廣告基於快樂——如果一個廣告能讓觀眾把其產品與快樂聯繫起來,那它就是成功的廣告。
這條準則在今天依然成立,只不過,「快樂」的邊界已經被無限拓寬——它不再是字面的意思,而更像是你認同的某個價值觀。
以今年最受歡迎的幾支視頻廣告為例:Always 的「像一個女孩一樣」,宣揚的是消除性別偏見,百威的「走失的狗」,慶祝的是友情,多芬的「訴說美麗」,則在抵制網際網路語言冷暴力。這些廣告受到歡迎,不在於它們的創意多麼高明,而在於它們的主旨緊緊貼合了消費者認同的價值觀。
Always 廣告截圖Always 廣告截圖
而又有誰會拒絕和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對話?
當然,價值觀是一回事,廣告創意又是另一回事。在判斷廣告優劣的時候,創意還是最重要的標準。
這些點擊量高的廣告,毋庸置疑都具備不俗的創意,而我們想要看看除了好創意,它們還能告訴我們什麼,於是我們把這個時間段又往前推了 3 年。
過去 4 年的「年度收看量最高的 10 支 YouTube 廣告」(總計 40 支)都在 YouTube 上得到了追捧,但 YouTube 本身並沒有催生出這些優質的廣告——YouTube 只是延長了它們的壽命和生命力。一支優秀的廣告,應該是在任何平臺上,都能爆發出吸引力的。
我們還有更多別的發現,一併歸納如下。如果你有興趣知道究竟是哪 40 支廣告在過去 4 年裡讓「歪果仁」看了又看,你可以在文末找到相關連結。
YouTube 上最受歡迎的廣告,也是「超級碗」的座上客
過去幾年中,那些在 YouTube 上被人一遍又一遍播放的眾多廣告,不少也出現在了「超級碗」的賽事直播中(以 30 秒精簡版的形式)。2012 年,YouTube 上播放次數最多的 10 支廣告裡,有一半是特意為「超級碗」拍攝的廣告。
「超級碗」,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它於每年 1 月底至 2 月初之間的某個周日舉行。它在美國的話題性與受歡迎程度,相當於「春晚」在中國的地位。但它作為一項受關注度高的體育賽事,收視率要比我們的春晚含金量高很多,所以其每 30 秒廣告費用每年都在增加。
有人戲稱,看「超級碗」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認認真真看比賽的,一種是認認真真看廣告的。每年,大約有 50 至 60 支廣告會出現在「超級碗」直播間隙,它們均報價不菲。2012 年,每 30 秒的廣告報價為 350 萬美元,到了 2016 年,這個數字漲到了 500 萬美元(超過 3000 萬人民幣)。
由於賽事處於年初,廣告主們在「超級碗」上投出的廣告,基本奠定了品牌未來一年裡的營銷基調。另外,「超級碗」收視率高、影響力大,因此,投放在該賽事間隙的廣告,也是品牌在單日裡能夠達到的曝光次數峰值。這就是為什麼廣告主願意花費幾百萬美金,去換取短短 30 秒的曝光。
也正因如此,品牌為「超級碗」製作的廣告,大多耗資巨大、拍攝精良。從這個角度看,「超級碗」廣告在 YouTube 上被追捧,也就變成了可以理解的事:如果全年製作投入最大的一支廣告都不能奪取消費者的注意力,那可真的要反思一下了。
再受歡迎的廣告,有時也不能挽救糟糕的業績
過去 4 年間,YouTube 上收看次數最多的 40 支廣告中,雖然也有諸如 GoPro,Pou-pourri(空氣清新劑品牌),fanpage.it(義大利新聞網站)等年輕公司的身影,但大多數依然來自汽車、快消、服裝等行業的巨頭。其中,有 9 支廣告來自汽車品牌(大眾、奧迪等),15 支來自快速消費品品牌(多芬、百事等)。
單一品牌中,上榜次數最多的是耐克,在 40 支中佔到了 4 支;大眾汽車、三星、百威以 3 支廣告並列第二;奧迪、Always、百事各自上榜 2 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耐克外,其他包括大眾、奧迪、寶潔、百事、三星、百威等在內的品牌,都在銷售額上經歷了慢增長或負增長。就品牌投放廣告後一年的業績表現來看,這些廣告也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百威廣告截圖百威廣告「Lost Dog」截圖
也許是消費者比從前更精明了:他們也許認同品牌在廣告裡呈現出的價值觀,但在實際選擇產品時卻非常務實。最好的例子是醜聞不斷的大眾汽車,儘管它的廣告在過去 4 年間 3 次出現在人們最愛看的廣告列表中,其 2015 年前三季度的全球銷售額卻同比下滑了 1.5%。
這也又一次證明了一點:再優質的廣告也只能為產品錦上添花,想要靠它雪中送炭?難。而 YouTube 的廣告榜單,無非是放大了這個事實而已。
廣告創意公司的話語權正在發生變化
來自美國西海岸的廣告創意公司,正在慢慢搶走麥迪遜大街的風頭。
過去 4 年裡,YouTube 觀看次數最多的 40 支廣告中,W+K、72andSunny 與 Deutsch LA 所貢獻的創意最多,分別佔到了 7 支、3 支與 3 支。這三家創意公司有一個共同點:位於西海岸(Deutsch 總部位於紐約,但上榜的廣告創意來自其洛杉磯公司)。
最具代表性的是 2004 年才成立的 72andSunny。這個位於洛杉磯的創意公司在 2013、2014 年連續兩年成為 AdAge 和 Adweek 的「年度創意公司」。它最著名的創意來自與三星 Galaxy 智慧型手機的合作——「下一件大事已經到來」(The Next Big Thing Is Already Here)。在這支 2012 年發布的廣告裡,72andSunny 露骨地揶揄了蘋果手機,它的創意使這支廣告一度成為網際網路上熱議的對象。
圖片來自三星「The Next Big Thing Is Already Here」廣告截圖
今年年初,阿迪達斯將全球創意業務交到了 72andSunny 手中,該品牌傳播副總裁 Ryan Morlan 說,選擇 72andSunny 的其中一項理由,就是看中它為三星所做的創意。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就在今年,阿迪達斯的廣告第一次登上了 YouTube 的年度廣告榜,而創意正是來自這家公司。
誠然,紐約仍是全美乃至世界廣告創意的中心,但美國西海岸躥升的這股廣告公司新力量,值得關注。
17 年前,TWBA\Chiat\Day 和 Deutsch 率先在洛杉磯的 Playa Vista 區域設立辦公室,此後的幾年裡,越來越多的廣告創意公司來到了氣氛更自由的西海岸,它們所聚集的 Playa Vista 現在被譽為「洛杉磯的麥迪遜大街」。72andSunny 的洛杉磯辦公室也位於這個區域。
在舊金山,以 VB&P、Eleven 和 215McCann 為代表的年輕創意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它們服務的客戶包括蘋果、Facebook 和 Google。
西海岸廣告創意公司的崛起不是偶然。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品牌和消費者的互動方式:YouTube 出現後,電視廣告的生命力幾乎等同於永久,消費者開始像看電視短劇一樣多次回播品牌廣告;社交媒體的興盛從根本上改變了媒介代理公司的策略。以往,它們也許只需搞定幾份全國性大報、雜誌、主流電視臺和廣播臺,但現在,它們的交涉對象還多出一長串來自網際網路的媒體和社交平臺。
西海岸的廣告公司,既看得見矽谷的前沿科技,又不缺洛杉磯的創意人才。它們身上深入骨髓的數位化營銷思維,的確讓其在面對紐約的同行時,更有了一些競爭力。
瞄一眼最受歡迎的廣告,你大概還能知道經濟的走勢
廣告向來能夠反應經濟形勢:經濟好的時候,大公司的營銷預算也就寬鬆,經濟糟糕的時候嘛,首先削減開支的就是廣告營銷部門。對此,汽車行業該是最深有體會的了。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的第一年,美國營銷開支最大的 100 家公司的廣告總支出同比下滑 10.2%,為歷史跌幅之最。同年,美國本土的汽車銷量下跌超過 130 萬輛,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宣布破產。與此同時,通用汽車在 2008 年的廣告投入同比下降 14.9%,福特汽車廣告投入的降幅超過 28%。
2012 年,美國經濟復甦。最先感受到這「春江水暖」的,還是汽車行業。
這一年,在全美年度廣告支出最高的前 7 家公司中,有 3 家是汽車公司、1 家為汽車保險公司。同年,YouTube 上年度收看次數的 10 支廣告中,汽車公司佔到了 5 支。
此後的幾年裡,汽車廣告依然是 YouTube 年度廣告中的常客,但它們出現的次數基本穩定在 1 至 2 支之間:當經濟沒有大起大落的時候,汽車行業也自然不需要太過「虛張聲勢」了。
韓國現代汽車「A Message to Space」廣告截圖
說件有意思的事:2012 年,本田汽車拍了支名為「Matthew’s Day Off」的廣告,它位列當年 YouTube 熱度榜第 5 。這支廣告找到了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的主角扮演者 Matthew Broderick,請他還原了電影中的場景。由於拍得太過賣力,不少美國觀眾把這支廣告誤以為是《春天不是讀書天》的續集預告片了。
網際網路圈內事
微信ID:quanneishi
予人一贊 手有餘香
隨手轉發 方便他人
你們的支持與關注是小內努力的最大動力
新媒體公司「新知百略」旗下自媒體「網際網路圈內事」系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每日呈現最新熱門有料內容,犀利點評IT八卦事件、解讀網際網路百態人生,致力於做最值得看的網際網路八卦自媒體!
勾搭小內的傳送門
QQ:2850252025
微信:xiaoxi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