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不是瘋了,學醫多年竟去研究蚊子?」「她肯定是有毛病,用自己的腿餵蚊子。」這麼多年來,她聽到的此類評論不絕於耳,可依然堅定前行,她就是在浙江省疾控中心,負責飼養蚊子的女碩士王金娜。
今年是王金娜碩士畢業第四年,在上大學之前,她最想學的是臨床醫學,她希望能在臨床的一線救死扶傷,幫助更多的患者,可是由於種種原因,碩士畢業後,她來到浙江省疾控中心,與最初的夢想完全相反,這完全是在幕後的研究工作。
剛開始,王金娜對於自己這份工作很不喜歡,每天都要對著蚊子,她想來就覺得噁心。可是沒有辦法,她跟著前輩學習如何飼養蚊子,蚊子完全發育需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蚊」四個階段,為了防止發酵而產生的水膜阻礙幼蟲呼吸,王金娜每天都要為蚊子幼蟲的飼養盆換上乾淨的脫氯水。
當時的王金娜會想:我最討厭蚊子了,看到它們恨不得一掌全拍死,現在還要當寵物一樣伺候著。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她的想法完全改變了。那年8月份,王金娜跟隨團隊到野外和居民區蚊子較多的地方捕捉蚊子,用來做病毒性和抗藥性研究。
他們和當地的居民聊天,居民告訴王金娜,前段時間有個村民得了登革熱,這個村民因為病情太重了,最後是不治身亡。居民嘆息著說:「如果能有治療登革熱的特效藥就好了。你們平日常常要接觸這些害蟲,自己也要多加注意啊。」
居民的話一直留在王金娜的腦海裡,原來自己從事的職業同樣能救人,同樣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些蚊子都是試驗品而已,都是為了將來控制疾病研究的功臣。
王金娜開始更用心地對待她的工作,每天早上,她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來到這個全封閉的飼養室開始一天的工作。蚊子生存最適宜的溫度是28-30攝氏度,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蚊子可以很快地繁衍後代。密密麻麻的蚊子讓人產生恐懼感,王金娜很快就克服了這種由恐懼帶來的不適。
慢慢地,王金娜就已經習慣與蚊子相處,一天不看見蚊子有時候她還會覺得難受。有時候為了研究活體血液對蚊子繁衍的影響,她和隊員還經常拿自己做實驗,露出胳膊或者腿任由蚊子叮咬,或者是露出一條腿做誘餌來檢測蚊蟲叮咬指數。
有一次,她的腿被叮得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孔,有些地方還發紅腫脹,家人看到了一邊心疼一邊責罵:「你說你是不是傻呀!」
王金娜清楚地知道,她並不是傻,醫學的發展需要很多幕後的人來貢獻一份力量。每次團隊的研究有了新進展,他們都會開心地互相擁抱。
在工作之餘,也會有一些樂趣,那些保存完好的蟲子會被他們製成標本充實標本庫,同事之間會互相鑑定標本。王金娜也落下了一個「職業病」——每次出門看見蚊子、蟑螂,都想仔細分辨是什麼品種。
除了飼養蚊蟲,王金娜還需要進行數據分析、報告、病源檢測。結束飼養室的工作後,她便會脫下白大褂,回到辦公室靜下心來做數據分析,包括蚊子密度有沒有異常升高等都是她需要關注的點。
疾病預防工作也要求她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的數據,用來更好地指導地方的防蚊蟲工作。用她自己的話就是:「養它們就是為了消滅它們。」
她的工作依舊會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可她從來不管這些言論,她認為這種針對一個群體的宏觀研究,現在做的工作同樣很有意義。她會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懼風雨,不畏人言。
來源:《遼寧青年》
編輯:吳迪(630705806@qq.com)
版式:邢海燕
圖片與插圖未標註作者的,請與我們聯繫以便寄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