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民日 | 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2021-02-13 廣財華商學院共青團
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難民2250萬,其中兒童佔一半,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去家園。因戰爭、暴力和迫害等原因,由敘利亞危機導致的難民人數依舊屬於全球最高。

今天是世界難民日

如今生活在和平環境下的你們

是否也曾擔心過仍在戰火中的他們

每天都有無數的人用各種方式企圖遠離戰火,

但平安到達目的地的有幾人?

頻繁的動亂讓這位父親瀕臨崩潰,

被抱著的女兒也害怕地哭了出來。

戰火蔓延後的廢墟,成了他們少有玩樂之地。

一位兒子正在竭力安慰自己失聲痛哭的父親。

躲藏在一塊白布下的一群青年難民們。

成功帶著孩子遠離戰火的父親在黎巴嫩街頭賣筆,維持生計。

也許是這對母女最後一次吻別了吧.

成功帶著女兒逃出戰火的父親,

是在為成功逃出而喜極而泣嗎?

我知道

看完這些圖片你們有些人一定會說

「那是他們的災難,他們的政治問題,

關我們什麼事?」

我還記得曾經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

「是吃地溝油的命,卻操著地中海的心。」

是啊 看似一切與你無關

但是當某一天你與他們的處境發生了轉換

若是你也聽到人們這樣的評價

並且絲毫不想向你伸出援手

你是否感到心涼?

即便從最功利的角度講

他人落難時你不相救

待你落難時也不會有人出手

出手相救的人不是聖母

是背過身去的人喪失人道底線

即便是在生活中

當看到別人落難時

不管是基於感性的思考還是理性的判斷

我們都應該儘量伸出援手

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其實我們能做的事情並不多

也許有時候在幫助別人時

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煩惱還未解決

但是在伸出援手時

無論是否能夠完全將他們拉出困境

能讓他們感受到他人的關心

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了解戰爭的殘酷性,更加珍惜自己這來之不易、和平安定的環境,試圖充實自己的生活,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是對安定的生活的最大的回饋,也是「世界難民日」設立的最大意義吧。願每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希望有一天世界能再無戰爭,任何一個國家都和平安定,再無「難民」這個詞。

相關焦點

  • 一旦家園戰火瀰漫分崩離析,我們去向何方?| 世界難民日
    成立之初,聯合國難民署的主要任務是處理歐洲二戰之後的難民問題。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重心也有所改變。1959 年,聯合國呼籲各會員國為解決難民問題而努力,並將這年定為「國際難民年」,難民問題開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半個世紀過去,難民問題仍然是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問題。而如何處理難民問題,仍然充滿挑戰,並且似乎更受爭議。
  • 世界難民日 | 至少在這一天,請記著他們
    6月20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難民日。 今天,世界各地有6800多萬人因衝突或迫害而成為難民或國內流離失所者。這相當於世界第20大國家的人口。 現在, 每兩秒鐘就有一人流離失所。大多數是在貧窮國家。 在喀麥隆,來自中非的難民兒童死亡率比當地兒童的平均死亡率高出7倍。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女孩子能夠上學讀書。 曾做過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現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古特雷斯曾說:"難民皆為有血有肉之軀,絕非抽象的統計數字。他們無辜地喪失了一切。
  • 世界難民日 | 每一個行動都很重要
    2000年12月,在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生效50周年之際,各國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一項特殊決議,將原本每年6月20日的「非洲難民日」確定為「世界難民日」,以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今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為「每一個行動都很重要」。
  • 敘利亞難民的圖片新聞,讓我們真切明白有國才有家!
    土耳其海灘上飄著的一具3歲敘利亞小難民的屍體,他乘坐的難民船因嚴重超載而傾覆,一家幾口人,除了父親,無一倖免,看到這樣的圖片揪心地痛。願不要再有戰爭,願世界和平!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對於每一位普通人民又意味著什麼,看了敘利亞難民的圖片,就知道「和平」究竟有多麼珍貴。顛沛流離這個詞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苦太多。
  • 美國: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有大國擔當接收中東難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其中難民人數可達2590萬,創下70年以來最高紀錄。他們絕大多數都來自於敘利亞、阿富汗和索馬利亞等地,而僅敘利亞一國的難民就有670萬。要知道,這些地區的難民數量加起來可佔全球總數的67%之高。
  • 世界難民日|每一個行動都很重要
    2016年,受難民署照管的1720萬難民當中,有640萬學齡兒童和青年。In 2016, there were 6.4 millio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among the 17.2 million refugees under UNHCR’s mandate.
  • 特別交通—關於難民和主在歐洲的行動(一)
    特別交通—關於難民和主在歐洲的行動(一)2015年冬季訓練特別交通——關於德國收容中東難民和主在歐洲的行動 讚美主!我們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交通目前的歐洲,特別是德國最近的情形,首先我們會看一個剛完成的相關影片,之後我們會有幾位弟兄就著難民這一面,以及照顧他們這一面的情形有所交通。
  • 地圖看世界;中東地區的難民為何總向歐洲跑?
    絕大多數難民都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索馬利亞等地,其中敘利亞一國的難民就有670萬。(中東難民)為何敘利亞的難民總往歐洲跑呢?第一,周邊阿拉伯國家不願意接受人民入境。(阿拉伯世界)比如沙特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面積達225萬平方公裡,但沙特早就明確表示不接受任何難民入境。
  • 難民還在,但阿爾巴尼亞人教會了我們什麼叫做信仰下的善意.
    阿爾巴尼亞的家庭會到營地將一個難民家庭帶回家,這些人不是親戚或者朋友,他們都是陌生人,在新組成的家庭裡,他們一起生活,就像本來就是親人一般。」在培拉特這個有1001扇窗戶的阿爾巴尼亞著名城市中,我坐在一個製作瑪奇朵咖啡的咖啡館裡,Nevila Muka正在跟我回憶科索沃戰爭對她祖國的影響。
  • 歐洲難民危機爆發,根源在哪?
    有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已有30多萬名難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超過去年總和,已達二戰後的最大規模 ,其中80%來自敘利亞。因為無論是哪個國家,一旦敞開大門,任由難民進入,都將造成國家的經濟動蕩。各國之間都在推諉扯皮,沒人敢接下這爛攤子。除此之外,民眾也分裂成排斥難民和主張接納的兩派,本國人與新來的難民群體也各自形成一股勢力。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閆謹:假如處理不當,可能激化各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影響團結,甚至造成一定的分裂。
  • 逃難都需要帶什麼 扒一扒來歐洲的難民包裡都有什麼
    自從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約有400萬名難民逃出,同時帶著他們能夠拿走的東西沿途跋涉。
  • 【政府新聞·中英雙語】政府對難民社區給予支持和肯定
    ,並同時慶祝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也肯定了紐西蘭難民社區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逃脫了極端局勢的難民在紐西蘭定居並能與我們一起生活,我們對此表示歡迎。難民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們帶來了他們的經驗,文化,技能以及參加就業,社區活動,志願服務和教育的強烈願望。」「在疫情預警三級四級下,我們有許多難民出身的必要工作人員。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
  • 遇難者生前的照片,震驚世界!有國才有家!
    土耳其海灘上飄著的一具3歲敘利亞小難民的屍體,他乘坐的難民船因嚴重超載而傾覆,一家幾口人,除了父親,無一倖免,看到這樣的圖片揪心的痛。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願不要再有戰爭,任何時候受傷的永遠是平民百姓,願世界和平!
  • 羅興亞難民電子身份證,這國總理和醫生的人道情節
    【我們宗旨:承傳遜尼大眾主流教義教法和中正和平寬容的伊斯蘭學術文化思想,為中華傳統經學添磚加瓦,
  • 中東難民無家可歸,西方稱中國有責任收留,我國僅回了7個字
    ,一開始出於人道主義各國對這些難民的到來並沒有太多的異議,但隨著難民數量的日益增多,各國面對憑空多出來的人口負擔和經濟壓力,於是開始限制難民的進入,而西方國家更是聲稱中國有責任收留,對此我國僅回了7個字:發達國家帶個頭。
  • 《希望的另一面》:歐洲難民的烏託邦 | 新片介紹
    有一天,維斯特隆發現哈裡德在他餐廳後面黑暗的後院裡睡覺,他給哈裡德提供了一份工作,包住宿。這段時間,這兩個人和餐廳服務員、廚師和他的狗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烏託邦式的小集體——這是典型的阿基·考裡斯馬基式集體,由命運凝聚在一起,展示出這個世界可以,也應該會更好。
  • 英文 #WHERESTHELOVE 致【世界和平日】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9月21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世界和平日。不得不提的是,2016年的恐怖襲擊創歷史新高。舉個🌰,僅僅今年1月份的前半個月,半個月啊半個月,15天啊15天,就發生了以下事件2日,印度,槍戰7日,利比亞,爆炸事件11日,伊拉克,爆炸事件12日,土耳其,炸彈襲擊13日,阿富汗,恐怖襲擊14日,印度尼西亞,爆炸事件15日,索馬利亞,恐怖襲擊這是鬧咋樣?!
  • 澳洲難民「造反」了!寫信給Turnbull投訴:「我們要求定居紐西蘭!」
    但是就在這幾天,有一些難民對自己的生活居住環境表示不滿,給澳洲總理Turnbull寫了一封信,希望能重新定居在紐西蘭。 這些不滿的難民是被澳大利亞安排居住在較為偏遠的西太平洋島國諾魯上的。但是他們一再表示自己被「殘忍對待」,然後還給Turnbull寫了一份公開信。
  • 【科普閱讀】氣候難民太可憐,我們要儘可能幫助他們
    今天在巴黎議會的一次會議上,來自聯合國「氣候變化與人口遷移顧問小組」的馬琳•弗蘭克說道,「在2008年到2014年之間,平均每年有2250萬人由於洪水、颱風、地震等突發氣候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而那些由於緩慢自然災害(例如乾旱)而被迫遷移的人們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他們同樣值得關注。  社會團體應該將注意力集中於這種變化上,並且施行一些措施來應對他們所面臨的麻煩。
  • 再有46名羅興亞人返回若開邦!幾十萬難民返家要到什麼時候?
    10月26日,46名羅興亞難民從孟加拉國境內返回若開邦孟都鎮。孟都鎮政府官員表示,在正式通報以後,42名羅興亞人分批從那圖卡邊境入口和唐坡入口進入緬甸境內。但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女人,有多少男人。至今,為了羅興亞人能夠返回緬甸,孟加拉國和緬甸兩國達成了雙邊協議,在這個協議之外,已經有397名羅興亞難民自願回到若開邦,這些難民有的通過步行,有的通過坐船返回若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