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主題為「關注脊髓損傷者及其家屬」的首次亞洲地區國際脊髓損傷日倡導系列活動在兩岸三地的北京、臺北和香港同時舉行。國際脊髓損傷學會(ISCoS)將每年9月5日定為國際脊髓損傷日,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聯合臺灣桃園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香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更進一步將每年9月定為「脊髓損傷月」,並共同發起2016年亞洲地區「國際脊髓損傷日」活動。2016年亞洲地區「國際脊髓損傷日」活動以「脊髓損傷不可逆·凡事小心擺第一」為標語,倡導高危險脊髓損傷預防及關注脊髓損傷者及其家屬的平等。
脊髓損傷者,亦稱截癱或高位截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脊髓損傷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一,據此數據推算,我國至少有約130萬脊髓損傷者,並且以每年5至7萬的速度增長。脊髓損傷是公認的重度肢體殘障群體中最痛苦的一個群體,90%的脊髓損傷者是源自於外傷,高發年齡為20至30歲,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跌落、暴力行為(含自殺)及脊髓疾病。一瞬間的意外造成雙下肢或四肢癱瘓,還會伴隨數十種併發症,如:二便失禁、血栓、尿道感染、肌肉痙攣、骨質疏鬆、壓瘡、慢性疼痛、呼吸系統等。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其治療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脊髓損傷者損傷部位的神經元壞死,感覺和運動功能喪失,其醫療救治、康復照護及併發症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2016年9月5日上午10點,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自北京市各區的二十餘名脊髓損傷者及家屬來到北京海洋館,參觀海洋館的同時開展倡導活動。魚兒在遮天蔽日的水箱中自由遨遊,北京新生命的同儕服務人員、傷友及家屬向觀眾傳遞了脊髓損傷預防相關知識及倡導關注脊髓損傷者及其家屬的社會平等。
上午10點30分,在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臺灣桃園脊髓損傷者潛能發展中心與臺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的「國際脊髓損傷日記者會」開始了,十餘家臺灣媒體出席本次活動,臺灣潛能發展中心林進興董事長致辭,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杜崇熹醫師公布了「臺灣地區脊髓損傷研究報告」,以推動高危險脊髓損傷族群預防工作。臺灣桃園脊髓損傷者潛能發展中心已運營二十餘年,是亞洲地區主要的脊髓損傷社會服務機構之一,
2016年9月5日上午11點,香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在港舉行的「國際脊髓損傷日」也拉開了帷幕,路向協會在全港六個分區設立6個分會場,在會員的帶領下向大眾宣傳「預防脊髓損傷、關注脊髓損傷者及其家屬」的重要理念,並在香港中心主要地區舉辦了3場大型諮詢會。香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是香港首家主要服務於重度四肢傷殘人士的非盈利機構,一直注重傷友們的身心健康,積極發動會員傷友探望新舊傷患者,通過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讓四肢傷殘人士為社會做出貢獻,籍此創造一個更平等和諧的社會。
9月「脊髓損傷月」期間,在北京、臺北、香港還將舉行多場例如「礙的力量健走活動」、「校園生命教育分享會」、「喜迎中秋慶團圓」、「無障礙出行倡導」等倡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