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最初臺灣移民有吃大麵餅的習慣,大麵餅上用紅筆寫「元」字,稱「中秋餅」。能在遊戲中贏得「中秋餅」的,便說是有「秋闈奪元」的好兆頭。
後來,當地也以中秋為團圓節,家家戶戶都要做一隻特大的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有配上香蕉、鳳梨、文旦柚、蓮霧中秋四果,和用芋頭塊炒成的米粉,放在庭院中供奉月亮的。等到月回升到中庭,全家人焚香拜月之後,就開始舉行各種形式的慶賀活動。
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分食著月餅、果品,飲酒賞月。要是家人中有遊子在外,席上一定得空出個座位來,同樣擺上碗筷,把他的衣服放在空座上,像在座人一樣,分給月餅、果品,表達全家人對他的思念之情。而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要按照家鄉的風俗,在中秋之夜為親人們守夜,一直到月亮下山,以祈求月神保佑親人平安,家鄉五穀豐登。
月光紙與兔兒爺。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後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祭月後即將月光紙焚燒。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在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慄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節晚上,到人家菜園裡偷摘一顆瓜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生個胖娃娃。
《臺灣通史》記載,中秋夜深時,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的談話或歌唱,就地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在臺灣,大家也流行在中秋節互相贈送禮品。每到農曆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禮盒禮券,以中秋送禮的名義招徠顧客。各公司機關的首長,也都在中秋節犒賞員工,或是致贈禮品,或是加發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