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首部引進大陸的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引發了觀影潮,亞細亞影城門口的「黃牛」把8元的票炒到了70元。影城不得不增加場次,每天從7點放映到22點,放映24場,觀眾達2100多名。當年,影城票房收入創下了全國前三的驕人成績。
這種人山人海的火爆情形,3年前也出現過。1991年5月23日,常州亞細亞影城開業,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影城首次將多廳影院的概念帶到了全行業;黃廳裡的超大銀幕還創下了亞洲第一。
在此工作近30年的尹金華回憶:除了本地市民,其他城市的人們也蜂擁而至;從開門營業到打烊一直人流不斷,能進去看場電影就很了不起。
常州第一部自動扶梯也是在這裡亮相的。數不清的市民來瞧新鮮,為了防止意外,影城專門派了兩個保安,分別站在扶梯兩頭,將人們扶著上去、攙著下來。
日子越來越好,常州人有了對生活的新尋求。
延陵西路上的肯德基是常州第一家,自1993年開業以來,給常州人的生活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
1996年2月18日,除夕,下午4點,潘先生心急火燎地趕到常州大酒店,想訂年夜飯,服務員告訴他,所有餐廳都滿了。當天,450人在這家涉外三星級賓館吃了年夜飯,還有許多居民舉家包房。
有人算了這樣一筆帳:「我們三口之家除夕夜吃個三人套餐年夜飯,168元;住宿費打個8折,240元。總共不過400來塊錢。如今這點錢誰家拿不出來?」
同樣是1996年的除夕之夜,市民興文正焦急地撥打著傳呼,想向親朋好友拜年,可足足半個多小時,幾個尋呼臺傳出的均是忙音。據統計,當年,僅黨政尋呼臺,從除夕到年初一就傳送拜年傳呼3.65萬個,全市十多家尋呼臺傳送的拜年傳呼達到了上百萬了。那「滴滴滴滴」的鳴叫,填補了當年春節沒有爆竹聲響的寂寞。
一個多月後的3月28日,常州第一個電話鎮——武進牛塘鎮正式開通。全鎮近70%的家庭擁有電話,每百人擁有電話13.2部。
在5年前的1991年,市民白仲官想打電話給在國外讀書的女兒,還得去郵電局。一個電話14分26秒,他肉痛地付了150元錢。一年後,常州市內電話放裝突破了1萬部。
常州最早一批銷售通訊器材的個體戶之一——馬福政,他的第一個門店於1992年在清潭路開張
生活水平正在跨越式提高。
1998年,人們發現,三、四年前初裝費要2萬多的手機,降到了數千元。儘管剛上市的諾基亞8100要6000元以上,摩託羅拉掌中寶328更是高達萬元以上,還要付2000元入網費,街頭拿著手機打電話的行人還是越來越多。7月,市郵政局推出了「特號」價格減半的優惠,一個帶「4」的號碼可以省下上千元,平均每天有70多隻手機入網,申請裝特號電話的日均達200多人。
同一時間,位於同濟立交橋南勞動路中段的常州電腦城高調開業。這個全市首家計算機及其配件市場,勾起了許多人對電腦的興趣。開業半個多月,電腦城的銷售額就有100萬了。不過,常州的入網用戶依舊不多,截至當年的5月底,只有2171戶,其中個人只佔40.7%。不少人還在問,上了網際網路之後,除了休閒,還能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