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鄉親,鄉愁

2021-02-13 益舟竹苑

      馬上過年了,我也即將踏上歸去的列車,回家過年。

      提到家鄉,很多人想到的是交通不便的山村,但我的家鄉,在皖北的農村,方圓百裡,一馬平川,沒有山,也少有水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平原也是有好處的,沒有山體滑坡,少有地震,交通便利。就拿這次疫情來講,很多村莊可以挖坑斷路,完全封閉,但我們村只能安排人站崗登記往來人員信息,畢竟,南北方向縣道穿村而過,東西方向也是幾個村子來往的唯一交通要道。村子不大,一百戶左右,300人左右,出了很多學子,遍布華夏內外。村子裡面修了很多水泥路,發展起來了,很多鄉親搞起了大棚溫室種植,主要種植油桃,成熟後上市價格可以達到二十多元甚至三十多元一斤,實現了增收致富。我們那個縣,秦朝時候的碭郡,現在是全國十大水果生產強縣,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大連片果園,世界馬術比賽舉辦地。小時候,主要活動範圍是我們村子,偶爾去一下鄰村或者親戚家村子。村子裡面什麼都有,有桑葚樹,可以爬上去摘了吃,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桑葚是小時候少有的幾種零食之一。還有洋槐樹,蒸洋槐花吃,那可真的是香啊,很多年沒吃過了,省城的菜市場也有賣的,網上也有,城裡環城路上也有,但都沒有家鄉的味道。千滋百味,最念還是家鄉味。

      現在,村裡那些小時候的玩伴,大都已經結婚有了孩子,還有我們幾個讀了大學走出村子了的未婚,也許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吧。他們和我們,互相羨慕著對方的生活,都在艱難而努力的打拼著,生活著。還有那些看著我們長大的長輩,每次春節去拜年,都會講起我們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那時候真的很難。也有一些長輩,年紀大了,已經再也見不到了,村子在變,村子裡的人也在變。走了的,留在了記憶中;嫁進來的,互相不認識。還有同齡人的孩子,多年以後是不是也會和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就像小時候的我也不認識那些當時已經在外求學或者工作的村裡人一樣。村子,十五年前還大都是磚瓦房,現在已經隨處可見別墅式小樓,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從村子到鎮裡,路不遠,幾裡路,算是相鄰著,往來非常便利。鎮裡街上逢雙數便是集市,各種商品,應有盡有。現在又有了商場超市,逢不逢雙數的都可以過去買一些東西,到縣城也不遠,30來裡地,開車半小時可以到,縣裡還有安徽第一個縣級萬達廣場。

      第一次遠離家鄉是2013年9月,南下4000裡路去廣東求學,時光荏苒,至今已經快8年了,工作也已經4年了。工作在外,總不免會想起家鄉,也就有了鄉愁。從前車馬慢,如今高鐵達,有直達省城的高鐵,2.5小時;也有直通省城的高速,4小時路程;便利的交通,讓一切都不是問題。

      家鄉,一年最多在春節回去一次,每次也只能呆上幾天,陪陪父母,和街坊鄰居聊聊,就又匆匆趕回城市,包裹在高樓大廈中,如螻蟻一般,等待著下一個春節回家過年。終於有一天,在城市安了家,逢年過節把父母接過來一起過,也就很少回去故鄉了。故鄉可能會越來越生疏,但也會越來越想念。這份想念,也會在多年以後止於我們這一代,下一代的人知道什麼呢?鄉下沒有他們孩童時代的玩伴,沒有他們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甚至都不屬於他們,不是他們的家鄉故鄉。

文/Mr.益舟     版權所有 轉請注出

往期好文:

就地過年,就地易,過年難

來合肥一場,我賭了,希望我能贏

【益舟】致漂泊在外苦苦打拼的你

回城:「愛的行李箱」

春節與春運:天南地北,東奔西走

母語--我走遍天涯海角必備的行李

【回家過年】春節,有些人為什麼不回家?

投稿、廣告投放聯繫管理員微信號 :zlq1835115318

【微信公眾號:益舟竹苑】

山川風景,旅行故事,情感心情,新聞熱點,

公益愛心,廣告傳媒,網絡技術,電腦達人。

來吧,讓路上有你!

    

     管理員                         益舟竹苑公眾號

【百度百家號:益舟竹苑】

益帆風順,天下行舟!用鍵盤敲打文字,用文字觸動你的心!

     

    益舟竹苑百家號                   益舟竹苑

感謝路上有你!

相關焦點

  • 夏風送清香 科普進鄉村 || 2019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走進「美麗鄉村」柳江竹達屯
    今天(5月17日),歌舞表演、社科知識宣傳、有獎問答、互動遊戲、民俗體驗,由柳江區社科聯、鄉村辦主辦,柳江區委黨校協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走進了「美麗鄉村」柳江縣竹達屯,互動式、體驗式的科普知識宣傳,讓眾多鄉親在享受科普大餐的同時,得到一次人文社科素養的提升和精神文化享受。
  • 留得住鄉愁 穩得住鄉親 怒江安置點裡真暖心!
    也讓搬遷群眾通過共享院落統合在一起,保留下原有的鄰裡關係,留住了鄉愁,增進了感情。同時,社區裡建有社區醫院,方便搬遷群眾日常看病就醫。「現在有個小病,幾步路就可以看醫生,就算去鎮上的衛生院,騎摩託也就十多分鐘。」李躍昌扒說。「要留得住鄉愁,穩得住鄉親。」
  • 廣東僑鄉信宜楊桃鴨:海外遊子美味的鄉愁
    (嶺南寫真)廣東僑鄉信宜楊桃鴨:海外遊子美味的鄉愁  中新社茂名1月24日電 題:廣東僑鄉信宜楊桃鴨:
  • 濃濃年味,淡淡鄉愁!我的商城,我的家!
    記憶中的老家商城縣,到了臘月,過了臘八,鄉村四野,處處都有新年的味道。家家戶戶開始購魚肉、牽掛麵、籌辦年貨;洗衣被、打掃環境,稱「掃塵」、「除塵」,準備過年。而家鄉的記憶則是一壺陳年老酒,醇香可口,總有品不完的味道;家鄉記憶更是一幅心靈畫卷,有我血脈相承的根、有生我養我的源、有濃濃的鄉情和淡淡鄉愁……
  • 圖說南召:南召攝影人的驕傲:張金敖《難以忘懷的鄉愁》影輯研討會紀實
    雖年已花甲、身心老邁,但是這些年來他每年都要用上百天的時間身挎相機,竹杖芒鞋,或結伴約友或只身前行,走遍了南召的山川河流、村寨農舍,用獨到的眼光尋找深山僻壤的那些依然居住在竹籬矮牆、柴扉石屋裡的質樸鄉民們原生態的生活面貌;用攝影手法記錄下那些始終縈繞於心的童年記憶和夢中鄉愁;用鏡頭影射出一葉便知時令更替,一水達觀風雲變幻的妙曼景象。
  • 張憲:鄉親們喊我一聲「娃兒」
    11月12日,在神玉村,記者見到了這位鄉親們口中的「娃兒」時,他正在給村民老王囑咐冬季核桃園管理的事。很難想像,就在兩年前,說起農村工作,他還是一頭霧水。2018年,25歲的張憲被鎮政府選派為神玉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一直在城裡長大的張憲滿懷熱情地投入駐村扶貧工作中,然而幾天下來,他才發現,事情並不像他想像中的那麼好辦。
  • 高亮:在老街的斑駁裡讀懂鄉愁
    鄉愁是什麼?  它在余光中的詩裡,也在高亮的鏡頭裡。  今年52歲的高亮,家住天寧區鄭陸鎮三河口村。自從2004年改行學習攝影后,他16年來一直用鏡頭實現他心中的攝影價值——記錄鄉愁。  最初,他只在三河口村到處拍。
  • 立崗鎮星光村:特色鄉村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為讓村民充分感受到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幸福感,賀蘭縣立崗鎮星光村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同時,傾力打造生態民宿文化村,留住鄉愁,富了百姓。夏天的星光村八社,街道環境乾淨整潔,住房寬敞明亮,走在其中不覺讓人心曠神怡,而這都得益立崗鎮紮實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 羅雲:推動傳統村落保護開發與鄉村振興融合 讓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實實在在受益
    他強調,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大意義和作用,科學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推動傳統村落深度保護、適度開發、合理利用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留住美麗鄉愁、帶活村落經濟,讓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實實在在受益。
  • 【鄉村振興 鄉賢先行】福清上逕林家小院:古厝變展館 留住鄉村記憶
    鄉賢在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新福清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福清統戰特別推出鄉村振興・鄉賢先行主題系列篇章,為您講述鄉賢故事,感受鄉賢力量,傳播文明新風。在修繕設計過程中,該村採取「修舊如舊」的方式,儘可能原汁原味保留建築原始風貌。
  • 臺灣攝影人走進浙江鄉村:光影憶山水映像載鄉愁
    當得知「縉雲」一詞來源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名號時,拍過了這裡山山水水、村落庭院的臺灣攝影家們更加認為,這個位於浙江南部的縣城喚醒了每個人記憶深處的鄉愁。臺灣攝影人採風。11日——12日,來自臺灣的十餘位攝影愛好者走進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與當地攝影人一起開展攝影採風及參訪交流活動。光影交織間記錄下兩岸氣質迥異的山水建築,一脈相承的人文習俗。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鄉村振興呼喚更多文化播種人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跋山涉水為群眾送去電影和演出,他們堅守在高山之巔保障群眾能收聽收看電視和廣播,他們駐紮基層為鄉親們送去圖書報刊……在他們的堅守和奉獻下,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農民掌握了致富技能,農村兒童有了更加快樂的童年,鄉村風氣為之一新……隨著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評選表彰名單的公布,我們得以走近他們。
  • 2016年河口鎮龍檀新村秀美鄉村創建影集
    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優化鄉村布局,河口鎮在「秀美新城西」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分批逐步實施「六好」秀美鄉村建設,大力開展「規範建房、
  • 村醫楊從標:拄著拐杖也要守護好鄉親們的健康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 左思思)這些天,在濂溪區新港鎮烏石山村的鄉村路上、農戶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拄著拐杖、背著藥箱的中年男子蹣跚前行的身影,隨便找村裡的人一問,都知道他是楊從標醫生。
  • 楊平:回鄉創業成果豐碩 事業有成回報鄉親
    回鄉創業成果豐碩,事業有成回報鄉親。
  •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系列評論: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山東各地地理、民俗、發展水平等均存在諸多差異,在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如果不能科學把握各地差異特點,就容易出現「把農村和城市建得一個樣,把村與村建得一個樣」的現象,讓村莊失去了靈魂。只有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充分利用好各地優勢、挖掘出各地潛力、激發起各地活力,讓農村美起來。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絕不是要把農村變得千篇一律。
  • 【人物風採】徐國安:一名鄉村醫生的堅守
    從1978年至今,一直在本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三十多年來,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為廣大群眾著想,總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一直守護著廣大群眾的健康。因工作忙碌,他沒時間照顧家裡。「最愧疚的是對妻子的虧欠,她種地、伺候老人、照顧孩子,承擔起家庭的所有重擔。」徐國安動情地說。
  • 安平郵局大樓勾起良多回憶|海內外鄉親爭相捐贈珍郵藏品
    記者了解到,本報「我和小公園的故事」有關安平郵局大樓的專題報導持續發酵並產生良好反響,熱心市民和海內外鄉親自發捐贈一大批珍郵藏品,並踴躍提供有關實物、資料支持舉辦相關專題展覽,春節期間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前來參觀,北京、天津的文史專家聞訊也前來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