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困境,可能會是明天的機遇。所以不要因為一時壓在身上負擔過重,而對生活失去信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就是生活。」
「穩定」,曾是楊飛的追求。
但「脫軌」,卻成為了楊飛生活裡的不速之客。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經典的臺詞仍擲地有聲。
而現實生活遠比電影還深刻,驚喜或是驚嚇,總會到來。
未經歷過那些豐富,似乎很難做到對於「巧克力」的釋然。
而只有去嘗試那些可能性,才知道是苦還是甜。
入學西浦,就使楊飛第一次駛向了不同的軌道。
2006年,楊飛進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校園裡,並且成為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
這一切都是嶄新的,對於西浦,也對於楊飛。
他在報考之前對這個剛建立的學校可謂是知之甚少。
他記得當時高考成績未能達到理想分數,本已經看上武漢一所學校準備報考,然而班主任的一通電話卻改變了原本的選擇。班主任在電話裡問他是否有興趣了解一所在蘇州的一本大學,因為是全新的學校,當時錄取分數線並不高。這一個從天而降的新選擇讓楊飛的父親在當天就和其他幾個同學的父母一起驅車前往了西浦,去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而楊飛當天並沒有去。
後來聽父親描述學校情況時,楊飛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其它的我都沒記住,不過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學校就一棟樓……」
他還對當時負責接待的一位白髮長者印象深刻,這也影響了他的最終選擇。而進入學校後,楊飛才知道這位白髮長者就是首任校長方教授。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吸引了楊飛,其中包括學校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2+2或者4+X兩種比較人性化的出國方案。經過仔細研究,他覺得如果按照校方所說的如是貫徹,西浦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就這樣,經過一下午的考慮,楊飛決定選擇這所全新的大學:西浦。
確定西浦的不確定,在當時的他看來,並沒有很困難。
這一切都是年輕的,之於西浦,也之於楊飛。
或許對於外界來說也是這樣。
「身邊幾乎沒人認識西浦啊,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所野雞學校。三本民辦,這是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親戚朋友以及社會人士對西浦的認識。」
雖然「從入校第一天起,身在其中的我們基本就知道了,學校是怎麼樣的」,但是不確定性依然會伴隨著楊飛。
「在我剛入學那會兒,沒有人知道這所大學,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所野雞大學,即使是身處其中的我,心裡也是沒底的。學校裡經歷的一切,都和我想像中的大學不一樣,我不知道這種不一樣最終會是一個怎樣的引導。」
人總不可避免地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卻忘記原有的主動性。懷疑與不確定,是面對未知時最真實的第一反應,但是戰勝與發掘其中的可能性卻不失為勇者的堅持不懼。
「當年BBS論壇還很流行,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個,可以讓同學在上面暢所欲言。我記得我當時也想搞一個學校的BBS,無奈技術不夠,後來經學校老師引薦加入了獨墅湖高教區的論壇管理團隊,在上面建立了一個XJTLU的分版,也算是曲線救國,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地方。當時知道西交利物浦的人不多,即使知道也是帶著很深的誤解,我記得我當時在論壇上發了一個很長的帖子把過去幾個月在大學中經歷的東西分享出來。後來還在同學中引起了一些共鳴。」
不過楊飛也調侃道,「其實第一年時候的學校真的很不一樣,每個人和大家都很熟。當時160多號人,大家每天可以說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基本都是面面交流了。」
人少,倒也使得學校的課餘生活十分其樂融融。
在楊飛的回憶裡,課外生活很豐富,當時學校一直會組織一些觀影活動,觀看國外優秀電影或者電視劇。而身為吃貨的他,記得最清楚的莫過於學校時常舉辦的冷餐會……
總之,「枯燥,是不存在的。」
最為深刻的轉折,必有大二結束後的一筆。
楊飛說,這是一次重生。
再把時光軸撥回去一些,這要從他剛進入西浦時說起。
那時的他,覺得一切都是新鮮而有趣的,也沒有什麼難以適應的困難。
「高中的高壓,到了大學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環境。學校第一年沒有全英文授課,這點上來說,是比較容易融入的。當時的英語老師,人也相當好,會照顧到我們。剛進入外語環境,說話什麼的都非常有耐心。而且剛入校的新奇感,讓人的適應能力一下子變的無限大。另外,其實個人感覺XJTLU 不需要適應。因為是和國外大學一樣,寬進嚴出,剛進校其實是,很容易適應的。難的是後面……」
後面,一切變得不一樣了,相對寬鬆的管理對於楊飛來說成了一個災難。
他後面開始沉迷遊戲,大一那一年勉強過了,到了大二那年,直接各種掛科了,最後補課都沒過,就直接……
重修了。
「剛一開始,簡直就是世界末日。我記得大概一整個月,腦子都是暈的,也開心不起來。」
就像是波瀾不驚的大海突然掀起了浪花,還是非同一般的巨浪,吞噬了一帆風順的船隻,直比天高。
楊飛心中風和日麗的天空也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暴雨如注後,卻沒有再出現晴天,只是日復一日的烏雲密布,轉為連綿不停的陰雨。
那時候的楊飛只能拼命去找一些會讓自己舒心的事,比如學校人性化的並沒有讓他因為重修而搬到下一屆的宿舍的舉措,又比如反覆的看《老友記》找笑點,企圖能讓自己稍微快樂一點……
百因必有果,即使是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下去。
接受艱難苦澀,反而能嘗出其中的回甜。
「這對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或者,也算是一個重生的開始吧。」
頹喪的日子過去了,楊飛也逐漸適應著重修的那一年。
裂開的傷口早就結痂,關於痛苦的記憶其實只能模糊地感覺到那一種曾經的頹然,很難再被其二次戳傷,反而最記得其間收穫的種種。
「我覺得重讀一年,讓我重拾了自信吧。因為在那之前,我每次考試是瘋狂找人問問題,自己看到試卷什麼題都做不出來。重讀的時候,讓我把之前的知識都重新學習了一遍,我發現 其實沒有那麼難,而且還覺得學的很輕鬆。而且,我驚奇發現,在group project裡,我居然可以是carry?!考試前,也會有同學來問我問題……」
「現在看來,重讀一年,讓我調整好,重新上路。也讓我多認識了很多新朋友。說起來我有06、07兩屆的同學。」
「所謂萬丈深淵,下去也是鵬程萬裡。」
當跌入谷底,才能觸底反彈。
楊飛現在已經對此很是釋然了,更多了幾分感謝,如今的他回憶起那段歲月更覺得是一次不凡的成長經歷,他笑道:「其實多讀一年,未必不是好事。」
「就像在一個傳送帶上裝配一個部件,你一旦落後了一步,你會發現——特別累,感覺每一步你都趕不上。而一旦調整好節奏,每一步都是穩穩的在那個點上。其實說起來,就是差了一步而已。」
楊飛很感謝父母在他困難時,還一如既往的相信他、支持他,也很感謝他們幫助自己做出了2+2的選擇。
其實在楊飛一直以來的計劃裡是預備4+1的,但聽到父母說換個環境,他心動了,而這個選擇在現在的他看來是十分明智的。
「如果是4+1,我可能就會穩穩地想著,讀完4年後,到利物浦大學讀1年master。但是2+2 出國以後,我會不知不覺的,想法上面多了很多可能性。我會想,是去哪讀master,是master,還是PhD?」
正因如此,楊飛做出了當初的自己意想不到的選擇——直接讀利物浦大學EE系的PhD。
「英國的master分taught和research的,大部分一年制的是taught的master,其實對 PhD 沒有太多直接幫助。所以,很多導師會看如果本科成績OK的話,是可以直接讀PhD的。申博過程中也沒有什麼困難,本身西交利物浦2+2學生,就是一個不錯的牌子,系裡老師都比較喜歡我們這些國際學生。」
一開始的確很順利。楊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博士課題選擇了強電方向、編程方向的,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另一種「逞強」。
在楊飛看來,「讀博其實就是一個很孤單的過程。即使一開始大家都是熱熱鬧鬧,手拉手一起開始讀博,但是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課題上遇到的難題只有你自己能幫你自己。」
所以他坦言,「剛開始讀博第一年我就後悔了,覺得太枯燥了。」
放棄很容易,但絕對不會是最佳選擇。
楊飛還是硬撐下來了,每次想放棄時,他就會對自己說:「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爬完。」
傳送帶上,調整好節奏才能穩穩地踩在點上。
岔路口前,一旦踏出勇敢的不一樣,則會走向更豐富的未來。
讀書的時候,楊飛也沒想過創業。
但他的的確確的在英國畢業後,和在國內的合伙人偶遇,直接創業了。
公司的主體和其他人員都在國內,而他在英國做技術支持,直到去年才回國。
談及為何創業,當年複雜的心理鬥爭只變為了寥寥幾語,「希望通過創業看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而且創業能讓自己的心態更年輕吧」,動力驅動的結果才是最好的證明。
談及創業的經歷,楊飛也不願渲染其中不易,只是一言蔽之,「創業的話就是辛苦吧。而且不一定會,付出就有收穫。」
楊飛轉而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之談,即一些小小的建議。
「要想創業,首先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先想好失敗的話,最差的結果你能接受不,能的話,就去做。在學校學習時候就要開始關心工業界或者商業界的發展,在學習的時候就有側重。不過我覺得現在XJTLU在這方面做的很好,讓學生很早就開始和社會接觸了。這個時代必定是人才的戰場,而且對人才的需求是越來越高的,小學學歷企業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學習好知識打好基礎,才能在未來的戰場贏得一席之地。」
生活的羽毛在空中飄飛,或迎風而上,或墜入深淵。
高三畢業那個暑假的某一個下午,有一隻蝴蝶輕輕扇動了翅膀,然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在西浦最大的收穫,可能是讓我意識到人生有很多種不同的活法吧。」
回首過去,太多的精彩紛呈都化為了嘴邊的幾句感嘆,那些曾經的可能迸發出絢爛的光彩,照亮了往後的人生道路。
「當時就想著讀穩穩的書,然後4+1,結果2+2了,還飄了那麼多年;想著做穩穩的工作,比如公務員,比如進個大企業,結果自己創業了,還各種不穩定……」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選擇,楊飛都沒有後悔過,不論結果如何,最重要的莫過於,這些可能,讓他的人生更加精彩了。
生活的羽毛在空中飄飛,無法確定它的方向,但其實改變風向的,就是自己。
在楊飛看來,歷盡千帆,卻不意味著磨平稜角,正因為知曉生活原本的未知,才能去擁抱其中的無限的可能。
他永遠義無反顧地,去享受、去超越未知。
雖然辛苦,他仍會選擇這樣滾燙的、豐盈的人生。
採訪:朱星葉(西交利物浦大學 19屆 傳播學)
編輯:朱星葉
排版:朱星葉
圖片提供:楊飛